中新网上海11月17日电 (记者 陈静)随着上海老龄化不断加深,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当下,居家养老仍是不少老人的第一选择。开设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多床联动”、“一键通紧急呼叫设备”、让“床位跟着长者走”、提供医养结合“组团式服务”……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在满足老人需求,实现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老人,尤其是高龄、孱弱者获得了更多专业照护,其家人的压力得到一定缓解。
记者17日走访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该区家庭养老床位(简称:“家床”)试点已实现街镇全覆盖。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有不同的医疗服务等需求,该区将率先创新开展“五床联动”医养融合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进一步打通医疗和养老的融合通道。
在这种模式之下,区域医疗共同体和养老机构功能社区协同,有机链接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机构,重塑治疗、康复、老年护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五种类型床位功能,从而打通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老年护理病床和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病床之间的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据介绍,这种创新模式可以实现服务规模化、智能化、标准化、市场化,最终实现老年人有序分级诊疗、康复和养老“闭环”。
据悉,此前,一些试点单位已初步实现了“三床联动”。在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针对急、危、重症住养老人,该中心与区域医疗中心、养老机构间建立医养联合体,协作开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疗,尝试家庭病床-护理病床-安宁疗护病床“三床联动”模式。老人病情稳定时,采用在养老机构建立家庭病床模式,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病情变化时,老人可被转诊至医疗机构护理病床,接受严密观察和积极治疗,病情稳定后再回转至养老机构;病情处于终末期无法逆转的老人,将被转诊至安宁疗护病房接受舒缓疗护。
如何将各类养老服务资源集中引入家庭,让老人可以在家里“呼叫”养老机构一系列专业个性化服务,好比当下流行的“外卖”服务?政府部门动足脑筋。静安区方面告诉记者,今后,相关部门将为所有签约“家床”服务的老人安装“一键通紧急呼叫设备”,7*24小时为老人提供紧急救援,一键预约挂号、一键叫车等服务,所有设备均链接到区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管理平台,助力全天候智能无感监测老人居家动态。该区民政局出台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和上门照护服务指导“清单”,列出了七大类66项上门服务,包含慢病管理、认知障碍康复、家庭照护能力提升、社工介入等,填补长护险和居家养老服务盲区和空白的同时,探索拟订了相关规范标准。
事实上,此前,随着“静安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的开展,相关企业作为运营服务机构分别在石门二路街道、静安寺街道、江宁路街道开展服务。企业方面告诉记者,其组建了静安“家床”服务项目组,专项配置了“家床”照护经理。项目组改变“长者跟着床位走”的传统模式,试着让“床位跟着长者走”。企业方面梳理出一份服务清单,设计出多个侧重不同的“家床”自费服务包。老人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点单”,除了有基础套餐,还可享受照护、膳食、陪医配药、康复、认知症等“定制化”服务,灵活性、应急性更强。据透露,夜间陪护就成了“点单王”。疲惫不堪的老人家属能够得到喘息,缓解身心压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上海首批互联网医院,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互联网赋能医养结合,住养老人通过手机“健康静安”平台,能远程视频面诊、慢病随访鞥,借助“互联网+护理”“互联网+康复”等功能,老人还可进行在线预约、健康评估等。
通过“静安家庭医生家床手机端”,家庭医生可在线完成诊疗记录、化验配药、家床记账、确费配送等工作。身为白领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家中老人罹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平时少不了请假陪着去看病配药,“线上服务预约、图文视频问诊、在线无感支付、药品物流直达”的便捷模式,极大程度减轻了家属的照料压力和经济负担。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只要天气晴好,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的住养老人就会在中医医生的带领下,在广场上打起“易筋经”。这是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组团式服务”内容之一。据介绍,团队成员包括家庭医生、护士、中医医生、康复师、药剂师组成。该模式解决了传统医养结合以医生巡诊为主,无法提供多样化护理康复服务支撑的问题,而以精细化健康评估为依托,将住养老人划分为健康活跃期、辅助生活期、行动不便期、临终关怀期四大类别,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宣教、预防保健、中医药服务、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七种签约服务内容。这样,住养老人有了自己的“健康管家”,常见病、慢性病,不再需要外出就医了。(完)
来源:中新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