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80年前的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险阻,敢于且善于夺取胜利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延安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生活的真实而生动的艺术写照。抗战期间大批进步知识青年纷纷奔赴延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28日,为纪念淞沪抗战6周年,在延安中央大礼堂,由上海等地来的救亡演剧队、流动宣传队与延安当地的戏剧骨干联合演出了沙可夫执笔的多幕话剧《血祭上海》。毛泽东认为这个戏很好,团结了延安和上海等地的文化力量,建议这个队伍不要散了。有人提出,应该以这些人为基础成立一个艺术学院,毛泽东说愿以最大力量帮助学院的成立。1938年2月,毛泽东与周恩来、林伯渠等7人联名签署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
(一)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一所培养党的文艺干部的综合性艺术院校。鲁艺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鲁艺发表演讲时说: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文艺工作者,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条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这段话道出了艺术教育的朴素真理,对于当今的文艺创作而言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鲁迅艺术学院最初只设有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与扶助下,鲁艺迅速壮大。后又增加了文学系。1940年,鲁艺开始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课堂讲授古今中外名家经典,课外演大戏排名著。周立波在鲁艺教授“名著选读”,讲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莫泊桑、普希金、托尔斯泰、法捷耶夫的作品,还和茅盾同时讲《红楼梦》。戏剧系主任张庚带着师生排演果戈理、契诃夫、曹禺的名剧……但看似繁荣的表象下,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是“关门提高”,关起门来搞艺术。延安的群众对这些远离他们生活的名著根本不明所以,那时的鲁艺在创作实践上逐渐脱离了抗战的现实。用当年的鲁艺人,后进入中戏表训班学习并留校的于蓝老师的话说就是“观众不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胡乔木认为鲁艺突出的问题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提高是对的,但不能关门。延安文艺界的问题在鲁迅艺术学院身上暴露得极为明显,这些问题在今天的现实中也依然存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的文艺青年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他们满怀革命和救国热情,但对如何掌握革命文化的武器为抗战和人民大众服务,如何与工农兵结合正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不是很清楚。而且当时延安很多文艺界人士并不注重体验生活,去采风就是揣着兜去旁边看群众开会,根本不能也不可能了解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周立波本人说:整整的四年之久,我没有到农民的窑洞里去过一回。作家严文井说:我们有的人坐在窑洞里,就写自己五年以前或十年以前的爱情。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涉及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高屋建瓴、深入浅出。问题的中心是一个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一周后,毛泽东到鲁艺作报告。他说: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还要到“大鲁艺”去学习。“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大鲁艺”的老师。正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文艺创作的大趋势开始走向人民大众,走向民间。
1943年春节,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新秧歌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在《讲话》的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是鲁艺工作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努力的成果。鲁艺的秧歌剧反映了军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新生活,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鲁艺家”,队伍演到哪里,群众跟到哪里。这和“关门提高”“洋教条”期间的鲁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东方红》曲调源自民间,由马可等人记录下来,重新编曲填词,成为推陈出新的佳作。
从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到《白毛女》这个集合全院力量创作的新歌剧,都是毛泽东提倡的雪中送炭的艺术。农民看了《白毛女》,投身到批斗恶霸的土改热潮中;战士看了《白毛女》,高喊着“为喜儿报仇”,杀敌立功。鲁艺文工团演员、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说《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支援了战争、支援了土改。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走向了新的道路,以鲁艺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错纠偏,造就了延安的文艺繁荣。鲁迅艺术学院的成就,是跟延安文艺座谈会分不开的,是跟鲁艺师生践行《讲话》精神分不开的。鲁艺师生在《讲话》精神鼓舞下,走出“小鲁艺”,迈向“大鲁艺”,坚持扎根人民,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学习和创作,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翻身解放服务,推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军民风貌、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正是因为以人民为创作主角,以生活为创作源泉,鲁艺的文艺作品才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对当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二)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引言”报告,讲了召开座谈会的目的、革命文艺的重要作用,以及为了实现这种作用应该解决的5个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在5月23日的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结论”,以“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为中心,对文艺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讲话》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鲜明地指出文艺的人民性这一基本立场,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人民的文艺。《讲话》中关于解决文艺工作者的态度问题也体现了人民性这一深刻内涵。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的态度怎么样,同时也决定着人民是否接受他们创作的作品。只有人民接受了,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普及;只有倾听了人民的呼声,人民接受了、深入人民了、打动民心了,文艺作品才能不断地提高。
在针对“文艺工作对象的人民性”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文艺工作者只有把自己思想情感和群众融合,深入群众生活,熟悉群众、了解群众,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喜欢的文艺作品。对文艺批评的标准同样体现人民性。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造性地阐释了文艺与人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同样将“人民性”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所谓人民的文艺,就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它表现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及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没有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就失去了灵魂;没有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就失去根本遵循。这不仅是当代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传承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根本遵循。要改变我国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局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回到80年前的延安去寻找答案。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