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红色报刊建设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3-03-07 16:03:27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创办的革命报刊在党的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党和军队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新四军以报刊为武器,发动对敌宣传攻势,争取共同抗日力量,同时也加强了新四军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为苏北地区的大众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把印刷出版工作提到战略地位上

刘少奇非常重视报刊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批判敌人方面的作用。1939年到1942年在华中工作的三年间,由于日伪军实行全方位封锁,抗日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他想尽一切办法关心并扶植创办《拂晓报》《抗敌报》《江淮日报》《江淮文化》等报刊,为这些报刊题词、撰稿。他认为,报纸要宣传党的方针,使党的任务、方针、政策与广大群众见面,并变成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1939年11月,他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新兴集游击支队驻地视察,专门看望了《拂晓报》报社工作人员,并表示从报纸创刊号起,自己每一期都看了一遍。他称赞《拂晓报》是敌后办得最好的报纸,并派人将报纸送给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阅读,帮助他更好理解中共抗日方针。

1939年12月初,刘少奇在《拂晓报》百期纪念专刊出版之际题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题词中所说的正确路线,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它将在文化战线上首先战胜敌寇、汉奸及黑暗倒退的反动势力,而为自由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在思想上准备强固的基础。”刘少奇为《拂晓报》的题词,鼓舞了士气,坚定了广大军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信念,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

1940年12月,《江淮日报》在江苏盐城创刊,它的前身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抗敌报(江北版)》。1941年5月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为华中局后,《江淮日报》作为华中局的机关报,由刘少奇兼任社长。刘少奇以“胡服”的名字为报纸题写了报头。他在《江淮日报》社成立大会上指示报社工作人员要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共同办好报纸,还时常为报纸起草社论。

1941年夏,刘少奇在华中局宣传部的会议上说:“对于印刷出版工作,我们一定要把它提到战略地位上来认识”,“我们共产党人搞革命,一靠武装斗争,二靠宣传,就是毛主席说的有文武两个战线,而要搞宣传,首先要做好印刷出版工作”。

宁可减少一个旅的经费,也要把报纸办起来

1938年9月,新四军进驻扬中地区。为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报道抗日战况,1939年初创办《群众导报》,陈毅题写报头。1940年11月,中共苏北区委下设的中共路北特委确定把《群众导报》和《前进报》合并,出版机关报《前进报》。1942年3月,刘少奇奉命返回延安。新四军军长、华中局委员陈毅负责领导新四军和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他深感需要一个统一指挥华中的党报。当时范长江已来军部筹建新华社华中分社,也积极主张办报。于是在陈毅的提议下,华中局研究决定将《无线电讯》报改为新四军军部的机关报《新华报》三日刊,发行于新四军活动的区域。

1942年7月,《新华报》正式创刊。陈毅兼任社长,总编辑是陈修良。陈毅表示了“我宁可减少一个旅的经费,也要把这张报给办起来”的决心。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伟大的21年——建党感言》一文。《新华报》上事关华中地区全局性的文稿,主要执笔者大多是陈毅。

此后,苏北盐城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许多著名文化人士陆续来到了苏北新四军军部。他们中有范长江、贺绿汀、阿英(钱杏邨)、邹韬奋等。陈毅认为他们是难得的人才,军队开展文化工作、活跃文化生活离不开他们,并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文化村。正是在倾听了文化人士的意见后,新四军复刊了《盐阜报》“新地”文艺版。

1943年6月大型综合杂志《新知识》创刊,编委会成员有杨帆、阿英等。陈毅给《新知识》发来电文:“《大众知识》复刊,甚好。创刊号,我来不及投稿,以后可以写几篇小文章,以答雅意。我建议,《新知识》应以顾及中上层社会为度,且应成为活泼生动的综合杂志。”这为《新知识》明确了指导思想。后来,在《新知识》特地增辟的《湖海诗文选》栏目,发表了陈毅的《大柳巷春游六绝》等诗词。

陈毅在与文化人士的接触中,总是殷切希望和热情鼓励大家深入第一线调查采访,广泛接触工人、农民、指战员,积极努力写出新的人物、新的事件。为了给采访活动提供方便,只要陈毅提前知道了,他都要给有关单位出具介绍信,交代支持和配合好文化人士的采访活动。

做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

《拂晓报》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后为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机关报,在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的倡导和组织下,于1938年9月创刊。主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报道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事迹,在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根据地深受广大军民欢迎,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

为办好《拂晓报》,彭雪枫投入了大量精力。他撰写《拂晓报》的许多重要评论,一些重要稿件他都会审阅处理。他说:“开始办报我们全无经验,主要靠实干。先粗后细,先简后繁,从写(指刻写钢板)不好、印不清、版面编排不佳的多次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时间长了也就摸索出点道道了。”他还风趣地说:“咱们打鬼子几时有经验呀?现在不是越打越有经验,越打越有劲吗!”毛泽东曾写信给彭雪枫,称赞《拂晓报》办得好。他在信中写道:“《拂晓报》看了几期,报纸办得好,祝同志们继续努力,作出更好的成绩。”

《拂晓报》曾经由“保卫中国同盟”和“国际新闻社”寄发到东南亚、印度、欧洲等地,向全世界宣传中共领导敌后根据地的艰苦战斗,赢得了国际正义人士的同情和声援,戳穿了国民党散布的共产党、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谣言。它由抗战大后方远涉重洋,辗转传到纽约、莫斯科以及南洋各国的大都市。1943年,该报在巴黎参加国际展览,很多参观者竟看不出它是油印报。1943年12月,彭雪枫在《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之〈拂晓报〉的检讨》的专论中称这一时期的《拂晓报》为“油印报之传播最远,读者最众的黄金时代”。

《拂晓报》从创办到每一步成长,彭雪枫都付出了许多心血,他对《拂晓报》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从创刊号起的每一期,他都完整无缺地细心保存。他曾充满感情地说过:“我革命半生,两袖清风,只有几箱书和《拂晓报》是我唯一心爱的财产。”他在自己保存的《拂晓报》合订本的封面上写下了“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

抗战时期新四军创办的红色报刊,在宣传党的政策、介绍国际国内形势、鼓舞军民士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报刊培养造就了一批文化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文章来源:《群众》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