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谢大宁:汪辜会谈三十周年 回头再看“国统纲领”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岛夜话      2023-05-04 14:59:27

 台岛夜话

     作者  谢大宁 台湾佛光大学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

   中国人说三十年为一世,看来真是很有道理的。三十年的时间差距不算很长,但也足够让我们看到明确的历史轨迹,汪辜会谈只是又为它新添了一个例子。三十年前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中的一个无比灿烂的新里程碑,而架构起这个灿烂场景的的“九二共识”,却清晰地发挥了它作为历史催化剂的功效。然而三十年过去了,于今再回头看看由“九二共识”拉起的历史轨迹,能不令人有唏嘘之感?这也是我要以恍如隔世来形容的缘故。

  这个由“九二共识”所拉起的历史轨迹,究竟该如何描述呢?政治圈内当然有一种描述方式,于是我们会看到种种伴随着所谓 “一中”而来的说法,然后就是两岸的越扯越远,甚至当苏起先生以九二共识来概括这些说法后,在台湾所兴起的到底有没有共识的争论。当然,伴随着这些争论,我们也看到台湾内部斗争与两岸斗争“若合符节”地展开与扩大,乃至整个质变的过程。不过今天我想换另外一个描述方式,也许可以看到别样的历史场景。

  与“九二共识

  形成“九二共识”最关键的的一件事,其实乃是近年来绝大多数谈论“九二共识”的人都遗忘或是忽略的一件事,乃是因为一份重要文件,也就是台湾称之为“国家统一纲领”的文件。相信了解当时两岸形势的人都知道,正是这份文件让北京愿意抛出两岸会谈的橄榄枝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台湾表达了愿意思考统一问题后,北京才觉得两岸真正到达了可以对话的时刻。

  而我也正是想从这份简称为 “国统纲领”的文件,它形成的历史时空背景谈起。就台湾而言,这份文件之所以能够形成,背后是由几个错综复杂的条件共同作用而成的。首先,那时的台湾地区乃是最昂扬、最具有自信的年代。在经济上,那是所谓 “台湾钱淹脚目”的时代,那时台湾一年的GDP就差不多是整个大陆的百分之四十,台湾百业腾飞,荷包满满。也因此,在那个时刻通过国统纲领,台湾社会虽然谈不上对统一有多少热情,但也并没有什么反感,顶多是有些人会觉得两岸差距太大,离统一条件的成熟还太遥远,就是说说罢了!但至少绝大多数人的确还是把大陆民众当成是“本家亲戚”的。

  其次,当时台湾的政治结构也和现在完全不同。虽然那是一个台湾政治上“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民进党已然崛起,可是国民党依然牢牢掌控着政权。当时的国民党不仅把控着所有的政治领域、党库之丰盈,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国民党的确还是个“完全主张统一”的政党,谁要是不主张统一,是会被立刻清出国民党权力结构的。即使民进党与国民党在权力上展开激烈的争夺,也确实有人开始推动“台独”,但是整体来说,民进党也只多半在操作 “民主对抗威权”的口号,或者煽动省籍意识,把“台独”包装为所谓的 “本土”意识而已,他们也并不敢真正挑战主张统一的意识,这从民进党创党大老“信介仙”黄信介先生之出任国统会的副主任委员就可以知道。可是,没想到的是,在当时国民党内已经开始埋伏下一个巨变的因子,这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李登辉。

  稍微熟悉台湾当时政治发展的人,大概都了解,“国统纲领”的订定,固然的确符合当时国民党之意识形态,也的确是多数国民党同志的主张。不过无论如何,当时台湾的社会条件虽然还谈不上真正推动统一,但是至少已经为国统纲领的出台准备好了足够的条件,而也因为这份纲领,在九二年两岸函电往来中,可以确立 “一中原则”与“谋求国家统一”这两个两岸共识,而事实上汪辜会谈其实主要是基于这两个共识才得以登场的。

  以上之所以要详述这一个由“国统纲领”所衍生的背景,乃是为了说明一点。在台湾后来关于“九二共识”的“阐述”里,总是刻意地集中在所谓的“各表”之上。这个各表的由来其实是诡异的,也是一种刻意地扩大解读。这是因为当时双方的函电往来中,台湾方面对“一中原则”与“两岸都谋求国家统一”并没有异议,但是台湾方面对一中的内涵问题与大陆有不同的表述,可是大陆方面认为当时双方仅为处理事务性问题,所以可以暂时搁置内涵问题,只要双方都各自表述一中原则即可。对于这个“搁置”的意思,就被台湾扩大解读为双方可以保留差异,于是就用了西方谈判桌上常用的 “agree to disagree”方式,认为台湾可以在一中内涵上保留自己的主张。而最重要的是,台湾后来认为两岸当时之所以能达成协议,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各自表述的空间,并以此刻意隐没了国统纲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也就不提在两岸函电往来时,真正有共识的两点。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回到历史场景之中,就当然会了解“九二共识”中真正重要的是在那两个真正的共识上,如果一中内涵问题在当时可以被北京暂时搁置,也是因为北京认为只要台湾不背离国统纲领,内涵问题就不致于影响两岸交流,也不至于导致后来两岸关系的恶化。这也就是说,真正导致两岸后来种种变化的源头,其实乃是出在台湾的逐渐自己抛弃了国统纲领。这个抛弃的过程当然是后话了,此处我只是先行指明这点而已。

 “国统纲领”的逐步废弃

  我必须开宗明义地说,自从“国统纲领”订定迄今,台湾地区领导人虽已换了四位,其中还有两位是民进党籍,但“国统纲领”从未遭到明令撤除,换句话说,“国统纲领”某种意义上说,到现在依然是存在的,只是早已束之高阁而已。“国统纲领”的遭到冷冻,也象征着台湾社会各领域在这些年中天翻地覆的变动。

  “国统纲领”之所以遭到搁置,基本是源自于一连串由李登辉与民进党里应外合所发动的政治操作。现在回头来看,从野百合运动、教改游行、假借千岛湖事件所展开的政治动作,乃至李登辉开始启动的所谓重返联合国运动,它们的背后都蕴含着台湾的 “新国族建构”运动,而实质上在两岸的效果,就是分离意识的高张,台湾不断积累对大陆恨意的结果,当然就实质上不断削弱了统一的声音,在这状况下,“国统纲领”的搁置当然就是必然的结果。而也由于“国统纲领”的订定过程,李登辉刻意不循任何立法的途径,而只是通过一种纯政治性的,以临时任务编组的国统会来进行操作,这也就使得这个纲领之存废,全然可以操纵在他的个人意志之中。于是,当“国统纲领”实质废弃后,在台湾“统”这个字眼也逐渐被妖魔化,接着,“九二共识”的实质内容开始逐渐出现了异化现象。

  不过我们可能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台湾民心变化的影响,这影响大概伴随着两岸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生。九十年代的前半段时间,大概是台湾经济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刻,但现在看来,也就在那个时间段,台湾开始迅速掉入了中产陷阱之中。对于大多数不懂经济学的人而言,他们可能说不上什么原因,但民众很快就感受到了薪资涨不动了,产业状况也很快发生大面积的显著改变,企业外移的速度令许多人怵目惊心,很多商办大楼开始出现闲置现象,包括台北的东区,高雄的许多地方,乃至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大拖车数目,这些变化都是民众很容易感受到的。而另一方面,大陆的发展则是不断增速。刚开始的前十年,对台湾民心的冲击还不大,台湾的发展虽已逐渐停滞,但两岸的落差还是显著的。然而从两千年开始,台湾民众逐渐开始感觉到不对了。当新闻影片偶而传来大陆街头的景象,车辆逐渐增多到开始塞车,甚至塞得比台湾还严重,当大陆朋友不以到台湾来赚外快为乐………等现象出现时,台湾民众开始逐渐从怀疑、困惑到震惊,然后开始逐渐酝酿出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无疑对 “统一”意识产生了致命的打击,台湾社会开始油然而生了一种害怕情绪,面对大陆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为,统一就是“被统一”,也因此,分离意识转化为某种逃离意识。

  这也就是说,之所以导致“国统纲领”被彻底搁置、废弃的原因,固然政治野心家的操弄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整体台湾的社会氛围也的确形成了一个制约结构,这个结构不断强化台湾的逃离意识也是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或者更准确说,由李登辉、民进党所操弄的分离意识,与台湾社会的逃离意识两者之间成为了一种迭加的作用,这样的迭加作用拖拽着整个台湾,都一起逐渐离开了“统一”的论述,“国统纲领”当然也就再也没有重见天日的时刻了。

  结语

  这真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以上我大致从一个历史的视角,勾勒了从汪辜第一次会谈到现在的有关“九二共识”的历史场景,我的描述不是一种政治层面对“九二共识”意涵的分析,而是一种历史眼光的回顾。然后我们看到的这三十年的两岸变化,以及让人觉得恍如隔世的汪辜会谈的场景,其真正的原因乃在于台湾对于统一议题的根本转向。“国统纲领”的遭到废弃,是两岸这些年所有困难的起点,也是国民党在论述上只能被民进党牵着走的起点。对国民党许多人而言,他们可能觉得备感委屈,因为要在两岸之间取得论述上的平衡,真是难如登天,但是论分离主义,国民党的逻辑显得委婉曲折,不如民进党的逻辑来得简单直截,而要对一中原则地强调,国民党要找到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说法,又是同样有着重重艰难。然而不管国民党自认为有多少委屈,也许真正该问国民党的问题乃是:为什么国民党要走上废弃“国统纲领”这条道路呢?且不管“国统纲领”最初的订定,是不是出之于李登辉的阴谋,但当年国民党的大多数人可是都认为这就是国民党应该走的道路啊!不是吗?

  我常喜欢引用史记项羽本纪里的一个故事,项羽兵败乌江,孤身一人逃走时,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他碰到一个渔夫,该往哪边走可以脱离那片沼泽地,没想到渔夫骗了他,让他走左边的一条路,于是“左,左乃陷大泽中”。是的,撤废“国统纲领”,从此国民党乃陷大泽之中!但是国民党真的知道了吗?台湾社会又懂得了吗?

  去年八月因为佩洛西窜台,所引起的解放军的围台军演,让台湾社会以及国际社会都清楚认识到,台湾的确已经来到了和战边缘,一步踏错,可能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了。而在这个时刻,台湾能否藉助明年的“大选”,让台湾真正可以从这个泥淖中脱困,其实就得看台湾社会能否从这三十年的变化中找到真正的症结点。而我这篇描述,也只是企图指出,其实只要回到“国统纲领”的原点,也许两岸真正的解方就能逐渐显现!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