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展史上,飞机性能记录和重大技术突破几乎都由试飞员首先完成。任何一个国家,想建立强大的航空工业,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试飞员队伍。自1952年中国空军的第一支试飞部队成立至今,我国每一种新机型的诞生,都凝聚着一代试飞人的心血,他们用热血、青春乃至生命推动着新中国航空武器装备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英雄群体值得我们细细溯源,从头讲述,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展示在聚光灯下,进入大众视野,被知晓、被铭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空军试飞员——
歼-20。图源:央视军事
2011年1月11日,试飞员李刚驾驶着我国第一架隐身战机歼-20在成都首飞成功,开启了中国空军的“20”时代!歼-20是一款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它的横空出世,向全世界宣告:我国的战斗机研制已经进入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行列。
历时7年,歼-20走完了从首飞到技术鉴定再到装备作战部队的完整过程。在此期间,李刚在空军试飞局一直担负着歼-20技术型号负责人,带领试飞团队完成歼-20测试工作。
歼-20对于战略空军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年来,李刚仍旧一直关注着歼-20的蓝天航迹,看它越飞越高远,越飞越强大。李刚说:从战术上讲,歼-20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地、对空攻击能力,面对强敌可以做到抵近慑压。从战略上讲,中国和世界上装备有四代机的国家站在了对等的起跑线上,有足够的实力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安全的重要使命。
试飞员李刚。图源:中国空军网
李刚自1985年开始学习飞行,在飞行员期间飞的是歼-6,做梦都想飞上好飞机,新飞机。世纪之交,李刚所在部队进行人员调整,摆在他面前有两种选择,或调到其他部队,或退役进入地方航空公司工作。到其他部队,意味着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刚很快崭露头角。到地方航空公司,意味着更好待遇,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
怀抱着“为战友早日飞上新飞机做贡献”的赤诚心愿,33岁的他却选择加入了试飞员队伍,当一名新兵,从头学起。第一次接触试飞工作,老试飞员对李刚说:“试飞员不只是飞行员,更是飞行工程师,不仅要有高超的飞行技能,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从基础原理去理解、思考每一个试飞科目和动作,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于是,从成为试飞员那一天起,李刚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个飞行日结束后,都要认真写下当天的飞行日志,这些日志也在后来成为了宝贵的科研数据。最开始的时候,试飞部队人少,要飞的机型多,他每日都忙于熟悉试飞机型和试飞科目,没时间考虑别的,直到2009年才开始有了变化,李刚说:“我在试飞了差不多9年的时候,才感到自己真正成为了一名试飞员。”
双座高级喷气教练机,歼教-7。图源:新华网
2009年,我国在停滞了10年之后再次启动了失速尾旋试飞培训,并获得圆满成功。时任空军某试飞团飞行大队大队长李刚便是这次试飞培训的主要人物之一。这次试飞影响深远,既是培养空军高素质试飞员的一个新起点,也对我国进一步探索失速尾旋禁区、提高试飞能力、提升空战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失速尾旋被世界航空届誉为“死亡陷阱”,在世界航空史上,作战飞机失事的原因中有41%是进入尾旋造成的。当接到失速尾旋试飞培训的任务,李刚和队友与试飞院4名试飞工程师共同组成了试飞员小组,提前一年就开始根据飞机将要完成的任务去进行各项评估和准备。
从2009年3月13日开始至4月20日,李刚和队友驾驶歼教七飞机多次飞上蓝天,执行失速尾旋试飞。试飞过程险象环生,尽管配置了反尾旋伞,但飞机在空中剧烈滚转时,正负过载交替,人不但非常痛苦,而且视角也会变窄,潜能和心理都受到极大的挑战。
李刚和队友们先后完成了失速、失速后短暂误操纵、失速后持续误操纵、过失速旋转、尾旋、深度失速尝试等不同情况的改出方法,为部队飞行员提供了改出失速尾旋的第一手资料,破解了“死亡陷阱”失速尾旋的迷雾,开辟了我国失速尾旋试飞的新纪元。
歼-20首飞。(张志冬 摄)图源:航空工业微信公众号
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黄田坝的军用机场,一架黑色涂装、外形科幻的战斗机正静静等待在起飞线上。这是中国空军史上透明度最高的一次新型战机首飞,不仅观礼台和机场四周挤满了人,就连机场外的树上也被军迷抢占了最佳“站位”,大家都在紧张的氛围中翘首以盼。
歼-20飞机首飞现场。(徐博 摄) 图源:中新网
中午12时30分,试飞员李刚从机务手中拿过放飞单,在试飞科目一栏郑重写下“首飞”两个字。绕机检查后,他迈着稳健的脚步登上飞机。伴着项目行政总指挥首飞指令的下达,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只见飞机拖着长长的尾焰,呼啸着从现场的无数双眼睛前滑过,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功夫,它便如一道闪电,带着呼啸,腾空而起,直插云霄。原本安静的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现场的军迷们甚至忘记了照相,忘记了录像,呆呆地望着天空中那架“很科幻”的飞机。
李刚驾驶着战机,在空中盘旋18分钟后,于下午1点11分安全着陆——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机歼-20首飞成功!刹那间,掌声雷动。刚刚精神还处于紧绷状态的人们,顿时沸腾了。大家深情地握手、拥抱、祝贺,眼含热泪地高呼着。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的首飞成功,开启了中国空军的“20”时代,宣告了中国战机“隐身时代”的到来。多年后被问及驾驶歼-20的首飞体验,李刚仍会难掩兴奋,直呼:“太爽!就是时间短,还不过瘾!”但巧合之中,时间也刚好凑成了八个“一”,让身为军人的他“倍感自豪。”
李刚进入歼-20座舱。图源:《开讲啦》栏目
歼-20被李刚称为中国迄今“最梦幻战机”,驾驶座舱不仅宽敞、简洁,而且布局合理,驾驶体验极为舒适。李刚说,座舱布局对一架飞机非常重要,歼-20的座舱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好的办公室”,其成功之要诀,在于歼-20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带领试飞团队的深度参与。
“杨伟给我们发了很多空白的座舱图,给了好多电门开关的小图片,让我们自己去体验,把相应的开关贴在自己认为合理的位置上。”李刚说,如果大家都贴在一个位置上,说明意见一致;不一致,就开会讨论。在他的印象中,这样的讨论至少经历了五轮。“最后,所有的座舱布局都是一个协调的结果。”
李刚分享自己的试飞故事。图源:《开讲啦》栏目
从试飞团队画出来的一张张图纸,到木头座舱,再到金属座舱……设计师与试飞员一遍遍对接,对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终成中国最具科幻感的战斗机座舱:一体化液晶显示屏,简洁的电门开关……真正实现了“信息在眼前,控制在指边。”
“所有看过歼-20座舱的人都会感叹:这么整齐,电门这么少!”李刚说,歼-20的座舱,不管什么电门,根据开关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夜间飞行,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电门,有着很好的防差错设计。“操作就像我们在手机上玩游戏一样,从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非常快。”李刚还在采访中透露,歼-20座舱采用了侧杆操作,这在中国战机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一设计理念可以让飞行员视野更清晰,增强战机敏捷性,更有利于战机进行大过载飞行。
2014年,先后有四架歼-20原型机升空试飞。图源:中国航空报
歼-20首飞成功,仅仅是走完了第一步。自2011年以来,李刚在空军试飞局一直担负歼-20技术型号负责人,带领试飞团队完成歼-20测试工作。新型战机像一张白纸,试飞员要为它填上各项性能参数。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跨越一个个鸿沟——从前人所没有尝试的,到世人所没有经历的。
“一架飞机装备部队是很不容易的,中间飞了好几千架次。”李刚说。从2011年首飞歼-20验证机,到2014年首飞原型机,再到正式列装部队,歼-20用了近7年时间,他与战友们又试飞了7年。飞机实现了座舱最佳人机工效,科学减重达200公斤,攻克了号称“飞跃之框”的整体框制造,再破“亚洲第一框”记录……数百家研制单位紧密协同,歼-20飞机性能不断提升。回忆起那些参与飞机设计的日子,每天和航空工业集团的科研人员热烈讨论着飞机各个系统、飞行员使用等方面问题,李刚感叹道:“我们的目标一致,只为打造最好的战机。”
2016年11月1日,歼-20首次公开亮相。我空军试飞员驾歼-20飞机编队飞过金湾机场。(朱子华 摄) 图源:中国军网
2017年9月28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向外界宣布,歼-20飞机已经列装部队,这标志着中国空军向着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歼-20的很多新技术,我们国家都是第一次采用。”李刚说,“短短这么几年,完成了这么大量的试飞任务,这么快装备部队并形成作战能力,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图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17年,李刚最后一次驾驶歼-20完成飞行试验后,就又开始马不停蹄地为飞行院校培训“飞螺旋”的种子教官。为了尽快把尾旋教员带出来,他往往是一天飞几十个尾旋。别人劝他不要“这么拼”,李刚却说:“部队的需要,就是我们试飞员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待2020年到龄停飞时,李刚的飞行时间已经超过3400小时,在整整20年的试飞生涯中,中国所有的战斗机型他都飞过,都会飞,共涵盖13个系列,24种机型。细数他获得过的荣誉:军队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航空工业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第七届航空月桂奖之英雄无畏奖、首届航空之鹰奖、空军首届空天勇士重大贡献奖……因为没有一刻躺倒在“功劳簿”上,才能有这样的荣誉等身。
在所有的荣誉称号中,李刚最喜欢“空天勇士”这个称号,因为勇士这个称谓是每个军人的最高追求。在他看来,飞行员是在战场杀敌的战斗员,试飞员就是给他们磨刀的人,每天都是在为战而训、为战而试,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尽管试飞就是在刀尖上跳舞,遭遇险情是常态,每一次升空都可能面对“生死关头”,但李刚不喜欢用“危险”这个词,而更愿意用“挑战性”来形容这个职业,因为“危险”有点害怕的意思,“挑战性”则是迎接、面对!
现在的李刚,依旧每天参与飞机的设计,包括座舱设计、编写试飞员手册,比以前还更忙。他说:有时候我觉得除了不能飞,比以前更像一名试飞员了。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央视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中国航空报、南方都市报、《开讲啦》栏目、航空工业微信公众号、央视军事、央广军事微博客户端、秦皇岛新闻网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