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撤出城市,转到农村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山东乐陵抗日武装斗争迅速发展。1937年7月中旬,中共津南工委召开会议,决定所属各县开展武装斗争。15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后改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在乐陵县旧县镇(今属河北省盐山县)成立。这是山东省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
与此同时,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宣告建立。8月13日,乐陵县的共产党员杜步舟和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周凯东发动党员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筹措步枪60多支,大刀 50把,组建起一支130人的队伍,在黄夹镇北街宣布起义。黄夹起义是山东省最早的抗日武装起义,谱写了具有乐陵地方特色的大刀杀敌的英勇故事。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乐陵举起了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第一面旗帜!1937年10月,中共北方局决定,由山东省委统一领导津浦路东的盐山、沧县、宁津、庆云、乐陵、阳信、无棣、东光、南皮、惠民等县的党组织,组建了中共冀鲁边工委,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1937年8月中旬,日军第十师团沿津浦线向南进犯,9月24日占领沧县。10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所辖第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率部在德县与日军拼死激战,守城官兵几乎全部殉国。5日凌晨,德县失守。11月8日,日军第一○九师团第一一八旅团从沧县进犯盐山并占领县城。11月10日,日军兵分东、西二路南侵,西路日军攻占旧县镇,旋即通过鬲津河大桥入侵乐陵。乐陵国民政府县长李念洲放弃河岸阵地,逃离乐陵;同日,东路日军攻占庆云县城(今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随即沿鬲津河北岸西行,由三间堂大桥进入乐陵,遭到乐陵县芦店区区长、中共党员韩国珍和东辛店乡农学校校长苏明等组织的抗日武装顽强抵抗。
三间堂坐落于鬲津河南岸,是当时乐陵县的四大集镇之一。由此向南有片枣林,树木浓密,遮天蔽日,南北绵延几十里,是部队埋伏的天然屏障。苏明在《他引导我走向革命——忆钱杰东同志》中回忆道:日军自庆云县向乐陵县进攻,共有七辆装甲汽车。我们守的是公路两旁的枣树林,公路上放了一些农民的犁耙。中午时分,敌人的车队到达。我们即自公路两旁向敌人开火,战斗约十几个小时,双方相持不下。敌人又从庆云县调来迫击炮,向我们轰击,最后双方都撤退了。当时,县城早已失守。
此次阻击战从11月10日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敌我双方互有伤亡。当得知乐陵县城沦陷后,韩国珍、苏明命令队伍撤离阵地,按原计划向阳信县境内转移。关于此战,《中共乐陵地方史》也有记载:“西路日寇当晚占了齐家油坊,乘虚攻入乐陵……在东路,日寇遭到我地下党员、二区区长韩国珍率领的抗日武装的顽强抵抗。”枣林阻击战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山东抗战第一枪!
其后,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带领群众武装抗战,创建了以乐陵为中心区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关内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该根据地包括24个县,约600万人口。在这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上,冀鲁边区军民不畏强敌,浴血抗战,对敌作战近千次,歼灭日伪军数万人,90多名县团级干部、10万多名民众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中,冀鲁边区有29人,占到1/30。冀鲁边区抗战是最艰苦、最残酷的抗战,为山东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孕育了“大爱为国、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冀鲁边精神!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