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美动员对华筑反对之墙 必然失败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4-05-28 10:40:37

评论员 乔新生

当地时间2024年5月23日,美国财政部长在7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召开之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声称,希望“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中国主导的产业政策竖起反对之墙(a wall of opposition)。 

这标志着美国民主党政府决心联合其他工业化国家,遏制中国的发展。此前美国民主党政府已经决定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不过,美国政府很快意识到,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钢铁和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并不能改变中国经济走向。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向美出口钢铁和电动汽车数量微不足道。增加惩罚性关税,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位财政部长提出“中国产能过剩”,在中国碰壁之后,回到美国,变本加厉,希望“友岸国家”减少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墨西哥迫于美国的压力,已经削减了与中国的合资项目。此次美国财政部长奔赴意大利,希望西方7个工业国家对中国采取一致行动,实际上就是要在经济领域发动“冷战”,破坏中国的发展权。 

对于美国的进攻,中国早有防备。中国一方面中国加快对外贸易多元化布局,强化与中亚国家、西亚国家、中东国家、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为中国企业开辟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以强大的竞争力,突破美国精心建立的所谓战略同盟。 

东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联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主要工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国家。在欧洲国家中,法国、德国与中国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德国在华投资不断增加。德国企业反对欧洲联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法国虽然主张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但是,中国领导人访问法国之后,法国社会各界对中国态度似乎有所改变。不少法国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对于法国经济的复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欧洲除了英国死心塌地跟随美国之外,德国和法国作为主要工业国家的重要成员,能否积极响应美国提出的“统一战线”值得怀疑。 

美国已经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阻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美国试图联合其他工业国家特别是欧洲工业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措施,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欧洲经贸关系正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东欧国家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匈牙利作为欧洲的枢纽,工业基础雄厚。近年来,匈牙利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合作。中国许多企业在这个国家设立产品分销中心,中国大型制造企业纷纷在匈牙利开设工厂,产品直接销往欧洲联盟国家。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美国试图借助于七国集团,建立反对中国的“高墙”,最终很可能会以失败而告终。 

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通过各种方式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既是美国对待所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贯做法,同时也是美国为了维护自己霸权地位而进行的最后挣扎。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解决美国国内经济问题束手无策。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以及始终无法解决的通货膨胀问题,导致美国积重难返。美国民主党政府将责任推卸给中国,不会解决美国自身的问题,反而有可能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美国财政部长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7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希望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付中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因为7国集团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成员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切断与中国的联系,必然会导致他们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西方阵营对抗中国。过去美国依靠“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通过向同盟国提供商业机会或者现实利益,要求同盟国唯美国马首是瞻。可是如今,美国非但不能向同盟国输送商业利益,反而制造混乱,从同盟国获取商业利益。德国、法国充分意识到,美国之所以精心策划乌克兰颜色革命,挑起冲突,目的就是要对欧洲分而治之。“成为美国的敌人非常危险,成为美国的朋友非常致命”。除非德国、法国领导人的把柄控制在美国的手中,美国随时可以对法国、德国领导人实施政治勒索,否则,德国、法国很可能会对美国虚与委蛇,美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强化与欧洲联盟的战略合作,是中国的既定方针政策。美国财政部长千里迢迢,到欧洲地区贩卖自己“产能过剩”陈词滥调,最终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愿意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错误的思维定式以及在地缘政治关系发展方面所采取的错误做法,阻碍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国希望美国政府意识到,遏制中国的发展,并不能解决美国自身的问题。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弹性,美国压力越大,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就会越快。事实证明,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实施制裁措施,使中国芯片产业繁荣发展。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实施遏制政策,必然会使中国电动汽车制造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创新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中国电动汽车制造企业正在采用新技术,回收利用电动汽车的零部件,进一步节约成本。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香港《中评社》)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