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花莲县强震造成的山崩让人看的触目惊心,同样的场景,6月间又再重演了一次,地点北移到了基隆。台湾正在持续承受极端气候的试炼,刚度过年初的水荒马上迎来大规模的雨情,而侵台台风数量变少但规模持续的放大,每一次的考验,都凸显著现有防灾体系的弱点,难以扛住灾害也缺少预警的功能,实为台当局新行政团队必须妥善处理的重大问题。
在花莲地震出现之前,其实类似的情况几乎年年出现。例如,2020年间,新北市瑞芳台铁轨道的边坡出现坍方,让东台湾交通大乱、观光活动几乎停摆,可是年复一年,大小灾害还是不断的重复出现,以今年来说,除了因灾情严重广受注意的东部地震外,基隆潮境公园大面积山崩出现的前后时间,因锋面来袭带来豪大雨,台铁瑞穗到三民间的轨道淹没、交通中断,苏花公路崇德段也发生多次土石流。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象,根据台当局交通部门说法,今年是因地震加上豪雨造成较深层影响,甚至出现崩塌;学界看法则认为,土石流部分应与地震无关,而是处于迎风面的边坡岩石,长期风化裂缝扩大,加上连日豪雨才会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面对灾情采取的对策,以边坡土石流为例,会先把巨石裂解,然后刷坡,再赶工恢复交通,之后则加强边坡的盘点巡检,最后再展开受损害民众的公赔程序。只是如此的善后措施,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以基隆为例,当地议员即质疑发生事件的山头,过去也曾出现土石滑落,最后仅是通过护栏隔离,并未就最受重视的地质不稳等问题,提出令人安心的解方。
坦言之,重大灾情在世界各地均造成影响,并非台湾所独有。同样以今年来比较,广州出现百年一见的大雨,导致马路成河、高铁进水;日本冲绳受锋面带来豪雨波及,丰见、糸满多地淹水,气象厅呼吁警戒土石流与河流水位上涨。印度东北部的锡金邦同样受连日暴雨影响,多地发生土石流导致多人丧生,还有上千游客因联外交通阻绝而受困。显然如何面对极端气候的影响,是全球各地都必须重视的共同课题,我们也提供以下意见,供新内阁做为施政参考。
首先要强调的是,台湾虽然号称“科技之岛”却始终未能将科技实力,广泛的应用于天灾的防范上,甚至部分人祸也被以天灾包装而卸掉责任。我们认为,要控管天灾事故发生,必须在导入科技上推出更积极的作为,不能再依靠传统人员巡查等作法,过去也许是值得参考的经验,但对极端气候造成的损害如只按此判断,说不定还会出现误判。更何况,台湾每个产业都面临少子化问题的困扰,有经验的铁公路巡检人力同样持续减少中,影响到公共的安全。
科技学者陆续提出过具体的解方,可利用人工智慧(AI)擅长分析数以万计微弱讯号的特点,搭配常态性的列车等车辆行驶,纪录震动、角度、音量的微小变化,将之收集反馈到中央系统作研判,即时的展开预防性维护,达到全时的风险控制。换言之,当今的科技能力,是可对部分灾害提供预警的功能,宣称要打造台湾成为AI科技岛的卓荣泰行政团队,除了台股因此受惠而屡创新高外,实有必要在AI的防灾应用上多加把劲。
其次要强调的是,导入的科技要能落实应用,而非只是形式上以科技做包装,对于实质的防治灾害根本无济于事。以另一件与花莲地震一样,受到广泛瞩目的2018“普悠玛”列车出轨翻车为例,该事件造成18人死亡、逾200人轻重伤事件,从事后的检讨报告和公惩会判决结果了解到,台铁耗费巨资建置ATP远端监视系统,避免乘客生命身体安全,但实际的应用仅由司机员一人之手做决定,结果即是,花了大笔的钱,仍因人为疏失导致重大伤害的出现。
出现上述“有科技之名、无科技之实”的情况,可见要落实的问题颇为复杂。例如,技工们对于自身经验的自信、公务人员对导入科技的排斥,以及台当局与地方的资金分派,和监控体系庞大招标金额该如何分配等,当然更不乏对导入的科技种类存有门户之见。
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主管机关的态度,务必要扛下责任、站在第一线上,并协调不同单位引入所须要的应用科技,才能让台湾每隔段时间就要碰上天灾事故,可减少发生的频率或让损害极小化。(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