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珍的家国情
■肖力民
红军战士易冠美写给母亲的家书。图片合成:游超艺
在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陈着红军战士易冠美(乳名:易观佗)写给母亲的4封家书。书信虽已破损,但其字迹清晰可辨,凝结于字里行间的家国情历经岁月沉淀,愈发滚烫感人。
这4封信写于1934年7月的中旬和下旬,时间间隔较短,内容较为相似。其中两封,依然保存完整。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
儿在博生县(今宁都县)开到瑞京县(今瑞金市)休息,一天后开到石城县屏山圩。我在博生县、瑞京县共写家信两封,不知大人可否收到?儿在外身体平安,很好过日,家中不必挂念。家中事情望大人切实维持,努力耕种,多种杂粮。我在外面不知家中大小平安否?望大人在家中保重自己才好,余不言尽。
儿易观佗 手书
1934年7月13日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
儿出外不觉两个月余矣,现在身体平安,不必挂念。家中大小平安吗?现今编制到少共国际师四十四团三营七连三排九班当正班长。家中事情望母亲大人调理。我在前方要粉碎敌人“围剿”,争取革命首先胜利,余言难叙。
儿易观佗 手书
1934年7月31日
易冠美出生于1908年。他的弟弟易鸿兴小他两岁,于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奉命去赣县购买枪支,返回途中不幸被捕。敌人将他绑进于都河畔的一个山洞,对他进行严刑拷打。易鸿兴严守部队秘密,壮烈牺牲。
兄弟俩的母亲是革命互济会会员,思想觉悟高,痛失幼子的她鼓励长子也参加红军。胸怀为弟弟完成革命遗愿的信念,1933年,易冠美辞别母亲,毅然走上前线,成为红军战士。
战火愈烈,思亲愈浓。父亲早逝,弟弟牺牲,易冠美通过书信,传递着对母亲的深深惦念。
易冠美给母亲写了4封信,每封信都会关心母亲的身体情况,告诉母亲自己在部队的近况。一位红军战士的热血与柔情,跃然于纸上。易冠美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于1933年8月5日在博生县成立。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少共国际师奉命开赴前线。他们的首次战斗就打得十分悲壮,子弹打光了就冲入敌阵拼刺刀,一人打不过敌人就两个人一起上。战事惨烈,但易冠美在书信中对自己所处险境只字未提。
收到长子寄来的书信,易母总是欣喜中夹杂着担忧。幼子的牺牲,让她深知参加革命的凶险。与此同时,她对长子参加革命保卫中央苏区又满怀自豪。
1934年秋,易冠美参加了松毛岭战役。数年后,有同村参军的战友回乡,向易母讲述:在这次战斗中,易冠美遭遇敌机轰炸,当场牺牲,战友们通过一双针法细腻的千层布鞋识别出他。
“临行密密缝”,那双千层布鞋正是慈母送子征战的温情见证。长子也牺牲了,易母悲痛欲绝。但她认为,兄弟俩的牺牲是光荣的。新中国成立后,易母收到易冠美的烈士证书。
易林发是邻村一个孤儿。1934年10月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经历湘江战役,在四渡赤水时受伤。他在老乡家养好伤后与组织失去联络,后回到故乡。经族人介绍,易林发成为失去两个红军儿子的易母的义子。在易母撮合下,易林发与易鸿兴的遗孀李润秀结婚。两人所生5个子女,也成为两位红军兄弟的后人。易书华就是其中之一,排行老大。
儿时,易书华常在半夜时分,看到祖母从衣橱中取出一个铁盒,而后颤巍巍地从铁盒中拿出书信。就着昏暗的油灯,祖母一字一句地读,读着读着便泪眼婆娑,读完还将信放在胸口。每逢春节、清明节,她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诵读这些书信。去世前,她反反复复叮嘱孩子们:“这些书信是咱们家的传家宝,要保管好。”
红色书信感染着后辈们,他们中有8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易书华的女儿易克美于2015年加入以红军后人为主体的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多年来坚持随团奔赴各地演唱《长征组歌》。去年,她又加入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开始前往各地宣讲祖辈的故事。
易书华去世后,铁盒传给了易克美。锈迹斑斑的铁盒已腐蚀穿孔,4封书信也破损不全。闲暇时,易克美会打开铁盒,向子女读一读这几封承载血火记忆的红色家信。
2021年3月,易克美和弟弟易克云联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捐赠4封书信原件。这些书信是红军先辈革命的光荣见证,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会有更多人在品读中读懂蕴藏其间的革命深情与家国厚爱。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