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冯桂芬与《校邠庐抗议》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7-17 18:32:48

  《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的政论代表作。“校”即校正。“邠”为商、周时代邑名,因周太王居住在邠,对入侵之狄行宽仁之道而出名,故“邠”成为对外实行宽仁之道的代称。“校邠庐”三字连用是冯桂芬首创,也是他的住所名。以《校邠庐抗议》为书名表达了冯桂芬对清政府一味妥协外交政策的批评态度。书中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理论纲领。

  冯桂芬(1809—1874年),晚清政论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9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32岁中榜眼,授职翰林院编修,曾师从林则徐,入李鸿章幕府。他一生注重经世致用之学,提出了许多救国救民的改革方案,在思想启蒙、兴学重教、减赋为民等方面颇有建树。

  国家大义、惟善是从的政治主张

  清代晚期,鸦片战争后外敌环伺,民族危机愈发严重,“救亡与启蒙”成了时代主题。身为文人士子,冯桂芬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用纸笔书写救亡图存之路。在林则徐及友人魏源、姚莹的影响下,冯桂芬开始对西方情况有所关注和了解。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羁寓上海四年租界的生活,使他对西方制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时的冯桂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列强环伺下中国的危机。他在《筹国用议》中指出,“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冯桂芬完成了《校邠庐抗议》。《校邠庐抗议》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稿四十二篇,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社会、教育各方面阐述了冯桂芬的变革思想,明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推动了晚清中国走向现代化。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曾下令印刷1000部,将其作为百日维新时期鼎新革故的纲领性文件。《清史列传》卷七十三提到,此书“于经国大计,指陈剀切”。冯桂芬的改革方案可以归纳为“复古法”和“采西学”两类。他的“复古法”并非一味照搬三代之法,而是选择性地对古法进行筛选改造,使其适应当代社会问题。他又在林则徐、魏源等人的“采西学”论述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鉴诸国”的观点,倡导平等接受西学中的各个强项。为了更好地推行向西方学习的观点,他主张“惟善是从”,提出“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无论古今、不管中西,只要能够富国强兵的方法都可以使用。这反映了他勇于反省本国文化、吸收别国文化的积极心态。

  兴学重教、开启民智的教育主张

  要“采西学”“鉴诸国”,就必须要了解、学习西方,而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则是第一步。冯桂芬深受儒家重教思想浸润,倡导学习西方文字,培养博通西学人才,开启民智。《校邠庐抗议》中提到,“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他不仅主张兴学重教,更是躬身力行。同治元年(1862年),他以幕僚身份向李鸿章提交《上海设立同文馆议》,建议招收14岁以下儿童入学,研读外国语言及自然科学,以“求博通西学之才,储以济变”。上海同文馆最初拟名“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其后正式定名为“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同文馆”,简称“上海同文馆”,由冯桂芬负责总体规划建设,拟定《章程》十二条,规定了办学宗旨、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等内容。在晚清中国三所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中,无论是从外语程度还是从造就外交人才来看,均以上海同文馆成效最大。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冯桂芬奠定的良好开端有很大关系。对此,李鸿章上奏称:冯桂芬“谋设上海广方言馆,务求博通西学,卓识宏议,足裨军国而重久远”。

  四方奔走、减赋为民的主张

  《校邠庐抗议》主张改革漕运、减税均赋,开垦西北、兴修水利。这一主张的提出和他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江南自古赋税繁重,苏州、松江、太仓三地赋税最重。民国《吴县志》记载,“亩税几二斗,较他省多至一二十倍,较同省之镇江等府多四五倍、毗连之常州府多三倍。自道光以来,历年缓征分数苏属全漕一百六十万(石)”。对于因赋税过重而给苏州百姓带来的苦难,他深有感受,因此,为家乡人民奔走呼吁减赋成了他的“平生大愿”。咸丰三年(1853年),守制在籍的冯桂芬多次致书时任江苏巡抚许乃钊,提出“均赋”主张,倡导绅民一律,防止行贿通融,杜绝绅衿积欠。咸丰十年(1860年),冯桂芬以减赋事上书曾国藩,得到首肯,代曾国藩、李鸿章起草了《请减苏松太浮粮疏》,陈述了苏松太重赋的前因后果,强调了减赋的重要性、必要性。最终,苏、松、太三地减赋税近三分之一,常、镇减赋近十分之一。减赋的促成,使兵燹之后的江南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李鸿章评价:“此数端于朝廷为大政事,于江苏为大利害”。江南人没有忘记冯桂芬在减赋方面的功德。光绪十年(1884年),苏州人陶煦在《租覈》一书中写道:“吴冯氏桂芬所撰《显志堂集》,其均赋诸篇,暨潘黻庭寿序,有慨乎其言之,盖欲取当时大小户不均之赋而使均。诚厚民之盛心也,乃世顾不道其均赋之善而独以减赋事啧啧不去口何哉?冯氏之拟疏减赋也,反复较计,情词恳恻,得以乞朝廷汪濊之恩,三分减一,皆疏之功也。”

  冯桂芬先后教于惜阴、敬业、紫阳、正谊等多家书院,形成了校邠学派,致力于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培养出来的弟子吴大澂、王颂蔚、叶昌炽等在文学、训诂学方面卓有成效。同治八年(1869年),受苏州知府李铭皖延聘,冯桂芬在家开设修志局,纂修《苏州府志》,担任总纂。同治十三年(1874年),冯桂芬因病逝世,享年66岁。李鸿章为其撰写的墓志铭这样总结了他的一生:“均赋治河,运筹决胜,条变画奇。舒古琳今,龄谋晦断,一身兼之。不荣于禄,而富于书,浩博无涯。我铭藏幽,君书在世,其传奚疑?”而冯桂芬“惟善是从”“开启民智”“减赋为民”的诸多理念,也完整呈现在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中,以飨后世。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