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晋两省交界处的南流黄河两岸是黄土高原的腹心之地,下切深厚的河谷、沟壑和支离破碎的梁、峁、塬、盖塑造了这一独特的地理单元。20世纪40年代以来,这一区域内的陕北、晋西陆续发现500余件商代青铜器,其中既有典型的殷墟风格的铜礼器,也有大量独具本地特色的兵器和工具,显示出独特、复杂的区域青铜文化面貌。80年代以来,随着清涧李家崖、辛庄、绥德薛家渠、柳林高红等商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学界逐渐认识到这一区域存在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李家崖文化。
2022年至今,为进一步深化黄土丘陵地区商代晚期的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及榆林市县文博机构,以清涧寨沟遗址为中心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揭示出一处规模巨大、内涵丰富的商代区域中心聚落遗址。
内涵丰富的商代聚落
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地处南流黄河与其一级支流无定河之间,是一处以寨塬盖大型夯土建筑群为核心,外围山峁密集分布大型墓地、小型墓地、铸铜遗址、平民生活区等不同功能遗存的商代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规模巨大、遗存丰富、要素齐全,凸显出商代北方黄土梁峁地带方国中心聚落遗址“多峁一体、功能互补”的分布特征。
遗址核心区位于一处两沟交会处的独立塬峁——寨塬盖上。塬顶四周为一圈夯土包边墙,现存墙体最高达16米,其内可见分布规律的紝木洞。塬顶部自然山体经人工去高填低、镶崖包坡、整体夯筑成开阔平坦的夯土台基,面积约2万平方米。台基中心建造有一组由中心院落和四周廊房组成的“回”字形下沉式建筑群,建筑群合围区域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群西侧发现一保存较好的斜坡门道,门道南北两壁各等距设置壁柱,地面还有倒塌木柱残存,底斜坡向外,铺设木板尤为罕见。建筑遗址内出土大量李家崖文化陶片及部分石器、骨器、卜骨等遗物,西门道填土内还发现有集中填埋的破碎石磬、石斧、石钺、石铲等残片,部分可基本拼对完整。在核心区半径1公里范围内共发现了5处规模更小的夯土建筑遗存,说明寨沟先民可以熟练使用夯筑技术建造规模不等的各类建筑。
铸铜遗址位于寨塬盖以东约500米的鱼塔梁地点。在该处一段夯土护坡墙基槽中发掘出土40余块陶范残块,可辨纹饰有云雷纹、联珠纹、兽面纹等,器类有簋、觚、觯等铜礼器以及车舆饰件。陶范纹饰繁缛、精细,殷墟风格浓郁,显示出当地已具备成熟的铸造技术和能力,是探讨当地青铜器来源问题的关键材料。
小型墓地分布于距离寨塬盖2公里的范围以内,已发现7处。其中鱼塔梁墓地经过发掘,发现商代小型墓葬34座,均为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面积多在3平方米以下;墓向以东西向为主,占比约70%;葬具均为木质单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向较多(60%)。随葬陶器仅有一件陶鬲或陶钵,青铜器是铜戈、削刀、斧、蛇首匕等工具或者兵器等,还出土有珍贵的红玛瑙珠、海贝、螺壳组合项饰。完整的陶、铜器组合墓葬,为研究器物功用、组合、年代和丧葬习俗等问题提供了最新材料。
大型墓地分布于距离寨塬盖2公里以外,包括后刘家塔墓地、瓦窑沟墓地在内共有11座甲字形大墓,是殷墟以外发现规模最大的商代墓葬,多数墓葬土方量已经超过安阳西北冈商王陵的大墓。2022年对后刘家塔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共有4座墓葬,墓葬虽均遭到不同时期的严重盗扰,仍出土铜、金、玉、陶、石、骨、贝等随葬品200余件。较为重要的有M1出土铜车马器,包括铜铃、铜轭首、铜觽、镶绿松石铜八角形衡饰、衡末饰等,另有一件燕形镶绿松石铜带扣,十分精美;M2出土一件夔龙纹骨器残片;M3出土有环首刀及镶绿松石兽面纹雕花骨匕,长45厘米,纹饰精美,体形硕大;M4出土三件金耳环,体现出北方文化因素的影响。大中型墓葬盛行车马埋葬,其中M3编号12的随葬车形制最为奇特,其平行的双直辕前端横置一弓形轭,后连接椭圆形车舆,单轴贯穿两轮,辕通长4米,轮距约1.8米,车体木构末端多见青铜器饰件,辕、軨等部位髹漆,制作精美,装饰讲究。据形制结构特征观察,为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实物,将中国的双辕车历史提前了约1000年。
商代西土的强盛方国
甲骨文、金文和传世文献记载商代晚期的王朝周边方国林立,其中西北方向的方国有近70个,较为著名的有土方、工方、鬼方等,这些方国与商王朝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寨沟所在的清涧县,上世纪80年代曾在李家崖遗址出土过“鬼”字陶文,李家崖文化的时代、分布地域也与商周时期鬼方的分布区域一致,因此吕智荣、张天恩等许多考古学者认为晋陕交界处的李家崖文化就是文献记载中的鬼方。
《周易·既济》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古本竹书纪年》:“商王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说明商代晚期,鬼方是王朝西土的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甚至到西周时期的小盂鼎铭文还记载有周王命盂征伐鬼方的记载。商代甲骨文中则有鬼方为商王打仗、祭祀、捕获羌人、贡纳人牲与官吏的记录,商王也多次贞问鬼方有无灾祸,关心鬼方的安危,反映了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流通道
寨沟遗址所在的黄土高原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农牧交错带,也是沟通中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的交流通道。寨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青铜工具和兵器以及日用陶器则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葬俗也与殷墟迥异,但是车马器、玉器、骨制品、漆器等大量精美的高层贵族用品与中原殷墟文化几乎完全一致,个别器物甚至可与殷墟王陵出土的同类器相媲美。可见,寨沟先民在高级用器的制作工艺、器物造型、装饰艺术、器用制度上深受中原影响,反映了黄土丘陵地区与商王朝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对周边地区的强烈影响。而在马、车等传播过程中,寨沟遗址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角色。
寨沟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迄今为止黄土丘陵地区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李家崖文化中心聚落的样貌,体量巨大的夯土建筑、成熟精细的陶范遗存、前所未见的商代大墓、精美的出土文物,在我国北方地区为目前仅见,揭示出商代晚期陕晋高原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对探讨商代方国政治地理结构、了解殷墟时期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作者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寨沟遗址项目负责人)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