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陈旉农书》中的粮食安全观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7-17 18:41:22

陈旉,生于北宋后期熙宁九年(1076年)。作为隐居躬耕的全真派道人,陈旉平生读书,不求仕进,“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多年参加农业活动,于74岁高龄时写成《陈旉农书》。农书篇幅较小,连序跋一共约12500字,但在我国古代农学上表现出不少新的发展。作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江南地区农业情况的著述,《陈旉农书》对当时南方地区农事活动的开展给予指导,不仅回应了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由北方南移的社会所需,而且对宋代以后农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如《便民图纂》等诸多农书的理论来源。《陈旉农书》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被多次刊印流传于世,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传入日本。农史学家万国鼎评价其可以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并列为我国第一流古农书。

农书成书于粮食危机深重的两宋之交。社会状况方面,北方战乱不止,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大量人口南迁导致了南方地区包括食物在内的物质资料的消费和需求量的急剧增长。自然环境方面,水灾、旱灾、雨雹、连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危害农业生产。据历史学家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两宋前后四百八十七年,遭受各种灾害,总计八百七十四次。”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气候条件相互交织,极易滋生粮食危机,维护粮食安全是现实之需。《陈旉农书》顺应时代潮流,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粮食安全思想,不仅为当时的粮食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更是“有辅于来世”,为后世维护粮食安全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未雨绸缪——合理规划防范粮食危机

《陈旉农书》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在农业领域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主张通过合理规划防范粮食危机。陈旉指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农事尤宜念虑者也”,点明从事农业生产,在耕种开始前就要预先考虑周全,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尽量将粮食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

首先要因时制宜,通过巧妙利用天时规划作物的种植,避免“四序乱而不能生成万物”的不良后果。陈旉指出“农事以先知备豫为善”,认为要想获得农业丰收,就要“盗天地之时利”,认识阴阳消长的天时道理,按照自然规律合理规划农事活动。

其次要因地制宜,通过合理配置山地坡田与缓冲湿地等,构建蓄水陂塘,预留蓄洪缓冲洼地,防治洪涝灾害。陈旉是第一位系统研究复杂地理环境影响下土地规划问题的农学家,他依据土地的特点,提出了高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五种土地规划方式。主张在山顶建造陂塘,在下地构筑圩田,在水面打造葑田,在坡地种植旱地作物,在湖泊边缘培育生长期短的作物,从而解决干旱、水患、水土流失等具体问题。

最后要因人制宜,通过精确评估民财和民力,理性规划农业经营规模,确保农业生产进入良性轨道。陈旉反对“财不赡,力不给,而贪多务得”的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认同“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这一谚语。认为农民治田,不在于田亩之多,而在于与财力相称,只有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与财力和劳力相匹配,在财力优裕的条件下进行深耕易耨,才能“岁岁常稔,不致务广而俱失”,确保粮食安全。

精耕细作——精进技术加强粮食生产

通过精耕细作促进粮食生产的主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萌发,例如春秋时期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战国初年李悝曾提出“尽地力之教”的观点等。《陈旉农书》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农学传统,主张从耕地、肥料、农具等多个方面精细计算、细致耕作,通过纯熟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粮食生产。

多种经营并用,提高复种指数。复种是指在同一耕地上一年种收一茬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是中国传统精耕细作、集约栽培的重要内容之一。《陈旉农书》提倡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发展多熟种植来提升粮食产量。农书中的农家经营虽以水稻耕作为中心,但也鼓励栽培粟、麦、豆、麻油、蔬菜等多种农作物。认为根据生长期的不同安排好作物的种植顺序,则能够“种无虚日,收无虚月”,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其衣食无忧。这种“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的粮食安全观是当时举国上下的共识,与政府的相关诏令以及部分地方官员的劝农书是一脉相承的。

提倡粪治养地,保持土壤肥力。粪治即通过施肥的方式治理土地。陈旉把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推广到农业生产当中,提出“粪药说”,对中国古代施肥技术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用粪如同用药,讲究“对症下药”。土壤的情况不一样,所用肥料的种类以及施肥的方式也不一样,需“别土之等差而用粪治”。《陈旉农书》除了“粪田之宜”篇专篇讨论肥料外,其他篇章也不乏关于肥料具体而细致的叙述。其中制造火肥、粪屋积肥、沤池积肥的理论在之前的古农书中皆无记载,是其在肥源方面的新发展,多次追肥的施肥观念更是弥补了以前农书只重视基肥和种肥,很少提到追肥的理论缺陷。

除此之外,农书还涉及了精细的土地耕种技术、独到的水稻田间管理技术、系统的南方地区水牛饲养技术、详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大多是依据陈旉多年躬耕的心得经验所得,并非“腾口空言,夸张盗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有备无患——节用蓄藏充实粮食储备

《陈旉农书》主张统治者须带头节俭,并由上至下督促百姓蓄藏备荒,在全社会营造节用蓄藏的良好氛围。该书开设《节用之宜》专章,讲述节用观,节用与蓄藏相辅相成,充实粮食储备以防灾、备荒,是陈旉对粮食安全理论的一大贡献。

传统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足够的粮食储备是应对天灾的必要基础。《陈旉农书》强调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来看,“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粮食存储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从家庭层面看,“今岁计常用,与夫备仓卒非常之用,每每计置,万一非常之事出于意外,亦素有其备,不致侵过常用,以至阙乏”,粮食消费要有计划,在日常用度之外还须做好蓄藏以备不时之需。

要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必须节俭防奢。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收敛蓄藏,才能有备无患,达到“天不能使之贫”“天不能使之病”的治理目标。《陈旉农书》对不虑久远的农者“一年丰稔,沛然自足,弃本逐末,侈费妄用,以快一日之适”的短视行为提出了批评,指出不能在丰年做到节俭防奢,则往往会在凶年面临“衣食不给,日用既乏”的困境。当然,陈旉的节用思想并不是要一味省吃俭用,降低生活质量,而是提倡适度消费。他主张“以礼制事,而用之适中。俾奢不至过泰,俭不至过陋”,强调节俭也要适度。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食不饱、穿不暖的艰难生活中,老百姓很难做到“守常心而不取非义”,各种为了生计铤而走险的事件最终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作为山居农书中最有成就的所在,《陈旉农书》颇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精神气质。陈旉虽隐居西山,其所做躬耕之事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他的农业理论实则是为了让民众维持常产,进而达到“民由常道”的终极治理目标。农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研究中国农业史的著名日本专家评价它是宋代农书中值得大书特书的著作。它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第一次用专篇来系统讨论土地利用、在中国农业史上第一次记载了桑树嫁接技术……在诸多创新和贡献中,合理规划防范粮食危机、精进技术加强粮食生产、节用蓄藏充实粮食储备的忧患意识和粮食安全观念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