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7-17 21:39:38

郭沫若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影响深远,此文大量史料来源,则来自于江南无锡乡间史学家计六奇所著的《明季南略》和《明季北略》。《明季南北略》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明清之际的重要史料,特别是保存了丰富的农民起义史料。

生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的无锡人计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他的原籍在江阴,后来迁徙到了无锡的兴道乡(今前洲街道境)。计六奇出身在一个江南没落富庶人家,到他这一辈时,家境已经较为清寒,故年少之时常寄读于邻人的私塾里。他在《明季北略·岁饥》中说:“是时比年旱歉,谷贵人饥,予随内父(岳父)杭济之先生读书于洛社。予于杭氏斋中,每啜荳粥。”

计六奇的父亲是无锡乡间较有远见的读书人,他曾到过南昌、滁州等地,交游中结识了不少好友,眼界视野因此得到拓展。他常常给计六奇讲述在各地所见所闻之事,如袁崇焕宁远保卫战、吴适任南都户科给事中刚正不阿的故事。这些逸事逸闻,给求知欲正盛的计六奇带来难忘的印象。

计六奇的岳父杭济之也是个十分留心著述的乡间读书人。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八《李自成入荆州》至《梁玄昌家难》五篇及卷十九《宋光祖贼伤》至《三藩贼祸》即采之杭济之的手记。史学家王崟据《明季南略·卷四·王献之不屈》推论,杭济之父亲“讳州牧,高才博学,赍志以殁”。他的异母弟王谋(字献之),排行老三,幼嗣无锡南门王氏,遂因王姓。崇祯己卯、庚辰(十二、十三年)之际,训蒙洛社,移家居焉,其时他常常过杭济之的书斋清谈。

崇祯十五年(1642年),20岁的计六奇跟随岳父杭济之读书于他的舅父胡时忠家。胡时忠是明末官吏,当过南昌府推官,参与处理过当时抚州、新建、奉新一带的民变,后来擢升为监察御史,与曾樱、黄道周等晚明名臣来往颇洽。因有京师和地方从政的实际经历,又饱经宦海沧桑,故立论笃实、见地卓尔,其所著《孔庭神在录》《冷香斋集》等诸书,使得计六奇了解到许多官场秘闻,影响着他对当时明末朱氏王朝的观感。在《明季南略》和《明季北略》中,他屡屡地提及舅父给他的知识与影响。而书中征引邸报之类,就是出自舅父所藏。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即农历甲申年,22岁的计六奇亲身经历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推翻朱明崇祯王朝。接着又是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荡平农民军,鼎立清室。第二年清军又南下,先后发生了史上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屠城”。当时在江阴琉璜乡(今江阴徐霞客镇境)教私塾的计六奇,亲身经历了膏腴之地瞬间成为废墟,尸横遍野。明清鼎革所激起的血雨腥风,让他既对明室的昏庸无能感到叹息,又对清军骄横暴戾激起的反抗抱以极大的同情和崇敬。他在《明季南略·总论起义诸臣》所录杨廷枢“祇今浩气还天地,方信平生不苛然”的绝命诗,正是他内心所思的写照。

清顺治三年(1646年)冬十一日,杭济之的弟弟、计六奇的好友王谋起义抗清,“率乡兵万人,夜薄郡城,积苇焚门”,兵败被杀。计六奇身边亲人、学侣大义凛然的抗清斗争,虽因力量的悬殊而失败,但百折不回肝脑涂地的民族气节,深深激发计六奇的民族责任感,他在《明季南略·总论起义诸人》中由衷感叹:“至是一二士子率乡愚以抗方张之知识,是以羊投虎,螳臂挡车,虽乌合之百万,亦安乎!然其志则可矜矣,勿以成败论可也!”作为学侣,王谋反清义举对计六奇影响深远。

清顺治六年、十一年,27岁、32岁的计六奇先后两次应试于江阴、镇江。两次虽未中第,但考场上士子以诗文反清、海外孤臣知其不可为而九死不悔的气概,更深深激励着计六奇,他决计放弃入仕的念头,走上著史彰义的道路。

对广泛搜集积累来的材料进行深切解读,不断对身处明清两朝兴替时代的深刻体验与思考,经过长期系统的准备,计六奇开始著述《明季南略》和《明季北略》。据《跋》所说:康熙午未申酉(1666至1669年)之际,作《南北略》两书,具草五百余篇,至庚戌(康熙九年)二月六日开始重新抄写改正两书,到了第二年辛亥农历四月十六,《北略》完成。五月十五甲午,重新改写《南略》,按日完成预定的课篇。在《志感》中他这样回忆:“予缀草四载,謄次二年,始得告竣,未审当世有知我者否?”对于自己倾尽心血所作两部著作,计六奇不是简单地罗列搜集来的材料,而是认真地分析选择,努力通过史料还原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真相。他在所述史料下,尽量注明来源与出处。于有疑处,则注记以待后者详考。

长期辛勤的著述,使得计六奇视力受损,但他始终不改初衷。他在《志感》中说自己“身居贱末,不附青云之士”,身在穷乡僻壤,但他并未忘记读书人责任,倾心著史,表彰忠义贤士,退诎势利熏心之小人,“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李慈铭说:“《南略》所记多为亲历,以闻见较亲,故大端无误。”

计六奇一生由读书再教书,始终为一穷秀才。他身处清朝统治下的文禁时代,他虽然有此恢宏著述,亦不能刊刻流布,以至于他的事迹也不为世人所知。甚至他的具体卒年也无法详考。现在人们仅仅依据他在《明季南北略》两书中手记,得知他在66岁时,依然能激扬文字,健笔著述。他在《自序》中说:“国家之兴废,贤奸之用舍,敌寇之始末,兵饷之绌盈,概可见矣。”

据史学家任道斌考证:“《明季南北略》虽成书于‘康熙十年’,然而清初的文禁使他被列为‘禁毁书目’,一直不能付梓。直到嘉(庆)道(光)间文禁稍有松弛,才有北京琉璃厂半松居士木活字本刊行于世。尔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图书集成印刷局刊行石印巾箱本;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刊行铅印本,风行百余年。”

计六奇卒后其书虽然最终得以刊布,但这些刊印的版本因为文禁的原因,大都经过了大量的删改,不是他原来的版本。书中的有些章句难以卒读。直到1956年张崟先生在上海来熏阁发现了清初抄本。抄本不仅多出七八万字、60余条,而且编排有序、标目清晰,订正了通行版本中的许多讹误,恢复了诸多因避讳当时执政者而删除的文字。《明季南北略》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明清之际的史料,特别是保存了丰富的农民起义史料。相伴于计六奇所著《明季南北略》的流布,使人读其书而崇尚其大义,尚其大义而想为其君子,并想见其人。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