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战争动员:共产党的制胜之道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7-26 20:24:28

  解放战争是国共双方斗争的关键时期。按照毛泽东的估计,从1947年下半年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开始,“准备用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来解决对蒋介石的斗争,结果只用了三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之所以大大提前了实现和平的时间,国共双方悬殊的战争动员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行军事、政治、经济全民动员

  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抗日战争结束到1946年底,国民政府以其掌握国家政权的优势,接管了除东北和解放区外所有的日伪农业、商业、金融业和轻重工业,而解放区大都物资匮乏、土地贫瘠,基本没有近现代工业。在此情况下,只有充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为战争服务。在解放战争中,我党深入筹划研究,确定了政治动员对象是广大的农民,动员目标是扩大党的武装力量,动员方式是实现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而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害怕发动老百姓,只能依靠帮会、特务对内横征暴敛,实施白色恐怖,对外依靠美国,签订卖国条约,不光民心尽失,就连统治阶级自身也心生不满,军队高层将领纷纷起义。

  建立巩固的经济动员基础。通过在解放区全面推广土地改革制度,在大中城市推行恢复经济生产的政策,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巩固的后方,为支前作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在东北战场,国统区一度达90%以上,但是生产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作战资源还要从关内转运,东北战场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而我党仅仅依靠收集日军遗留的设备就建成了大规模的军事工业,所生产的武器弹药不仅能支援东北野战军作战,还能给关内予以支持,以至于粟裕在淮海战役总结时说到,“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实行了“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动员。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事需要,我党军地各部门都设立了武装工作委员会和支前部门,加强了对武装工作的领导,建立了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仅在东北,我党就共动员160万人民参军,山东老区也征兵近百万,而在历次战役中动员的民兵和直接参战支前民工更是数以千万计。而国统区以其3亿余人的人口规模,实际征兵数不过200余万人,还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力都在“抓壮丁”中死亡,动员能力之差就可见一斑了。

  高效发挥战争潜力

  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战争动员的力量源泉。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国民政府空有巨大的战争潜力,不仅不实行政治改革、民主改革,反而集中主要精力于推行独裁统治,镇压民主运动,策划发动内战。而我党以革命的纲领和政治主张发动群众,以进步的思想武装群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发动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成为我党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

  健全的基层组织是战争动员的有效抓手。国民政府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掌握了政权,但由于自身体制落后,腐败横行,管理末端无法深入基层,导致动员手段贫乏,只能通过地主阶级征粮、抓丁,依靠滥发货币掠夺民财,大小官吏和土豪劣绅的层层盘剥在无形之中加重了百姓税负,造成了巨大的贪污和浪费。而我党通过土地改革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形成了以基层党组织、农会、农民代表会议为主的组织结构,使得高效的现代组织体系深入基层,能够用远低于国统区的实际税率从解放区征集更多粮食、兵员。

  雄厚的人才储备是战争动员的骨干力量。在解放战争中,虽然我军的人数在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劣势,但是党员一直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所有的党员、骨干都是经过党组织认真考察过,踏踏实实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意味着,每当我军占领一地,马上就能从后方抽调出大量的人力去接管城市、改造农村、发展工业、支援前线。即便一时战事失利,也留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终不断发展壮大。而国民党在占领了土地后不仅无法及时转化为战争潜力,反而要分兵据守,其败亡的最终结局也就不难想象了。

  对新时代做好国防动员工作的几点启示

  回顾和梳理解放战争时期的动员情况,对推进新时代国防动员仍有借鉴意义。

  发挥政治优势,打牢动员思想基础。现代战争不光是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较量,人心向背依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做好新时代国防动员准备,必须要把政治动员放在重要位置,依靠人民建设国防,依靠人民开展动员,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深入开展全民教育,抓住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等重点对象,系统学习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意识,增强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完善法规体制,打牢动员组织基础。修订完善《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法律法规主体框架,明确国家、军队和各级政府、行业系统的职能、任务、权限和责任,规范动员模式。把国防动员系统纳入到政府行政体系,健全国防动员常设机构,充实基层工作人员,实现机构设置和工作运行的常态化。构建作战指挥、国防动员、公共应急管理“三个机制”于一体的军地联合指挥机构,实现服务、应急、应战在指挥控制上的有效衔接。

  推进军民融合,打牢动员经济基础。根据军事斗争准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国防建设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在各个领域储备和积蓄动员潜力,在通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预留军事“接口”,在大型运输车辆和船只的设计和建造中适用部分军用标准,增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的平战转换功能,大力发展大型飞机和直升机,支撑未来军事斗争准备。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