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民进党所谓“复兴台语” 不过是“文化台独”的阴招!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特别策划 > 热点观察      2024-08-01 17:55:50

  闽南语、客家话更名为“台湾台语”


  所谓“台语”儿童读物


     继在台湾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幅删改文言文数量后,赖清德当局又在“文化台独”有了新动作。7月21日在民进党第二十一届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赖清德全程用闽南语致词,揭示“建立台湾主体性的国家认同”。此外,为配合所谓“语言整体发展方案”,台教育事务主管部门近日公告称,将闽南语、客家话的能力认证考试更名为“台湾台语”“台湾客语”能力认证考试。

  据台湾“中天新闻”报道,台当局教育部门近日已预告将“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更名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时值草案预告阶段,预告期程为60天。该部门声称,此举是应台行政机构的“语言整体发展方案书面用语规范”,并配合民进党民代陈培瑜的建议。

台当局拟更名闽南语为“台湾台语” 学者:不合理、不科学

民进党想把闽南语变“台语” 蒋万安:民众更关心缺电


更名目的只为“文化台独”


  

    无论是闽南语还是客家话都是中国的地方方言,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民进党当局搞所谓“正名”,不过是其处心积虑推行“去中国化”的又一闹剧,改变不了深植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潘朝阳表示,将闽南语、客家话更名为“台湾台语”和“台湾客语”是民进党当局全面推进“去中国化”的一环。

  潘朝阳称,民进党当局主张更名的逻辑是,台湾超过2000万人口中的大部分是闽南人的后代,“但现在不宜用闽南二字,因为他们认为闽南的概念来自中国大陆。他们要‘去中国化’、搞‘台独’,就要用所谓‘台湾主体’去替代闽南的称谓。这是在玩文字游戏。”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进党一直想把闽南语更名为‘台语’。”潘朝阳进一步指,这次“教育部”的动作是民进党当局加速“去中”的例证。在“台语”前加上“台湾”二字,更显可笑。这个分类法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甚至反科学的,在台湾被广泛使用的闽南语就是福建厦门、泉州、漳州等闽南一带使用的方言。闽南语和客家话均源自中原地区,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认为,这两种方言都属河洛话的分支。

  民进党当局的更名动作也将潜移默化影响年轻世代的认知,他提到,自新课纲上路以来,台湾舆论的反对声音就不绝于耳,因为许多人预料到这样的教育将给年轻人带来什么后果。“认知能力的偏差乃至退步,波及的不只是文科学生,你会发现他们学习数理化也会受影响,因为基础认知的‘马步’没有扎好。”

  对于将闽南语更名为“台湾台语”,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主任吴昆财的回应是:“欲盖弥彰、徒劳无功、居心叵测”。他表示,语言名称本无政治内涵,除非有心人士想倒果为因,“去中”的心思在更名的过程中昭然若揭。全世界的闽南语实则大同小异,不需要刻意区分,通称为闽南语最适宜。

闽南语改“台语” 民进党再搞“去中国化”闹剧

台当局要将闽南语改名“台湾台语”遭炮轰

  妄将闽南语变“台湾台语” 民进党“正名”闹剧屡战屡败


民进党当局拟称闽南语为“台湾台语” 岛内舆论批可悲可笑


  

  台湾幼儿园闽南语闯关活动 图源:台媒

   民进党当局拟把闽南语改称“台湾台语”的消息一出,引发岛内网友热议。岛内知名电子布告栏PTT上,有网友批评:“民进党真的很爱搞意识形态”;还有人讽刺说:“改天出现‘台湾妈祖’‘台湾关公’‘台湾玄天上帝’等用词也不奇怪”……

  《联合报》评论指出,当年日本把其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的语言概称为“台湾话”,本是赤裸裸的歧视,怎么如今反而变成改名依据?立论如此混乱,难怪有“独”派把大陆民众讲闽南话说成“中国人学台湾话”,根本是指鹿为马。硬把闽南语改成“台湾台语”,看似自大,其实自卑。民进党宁以曾经的日本殖民者为师,也不愿自己的语言和大陆扯上关系。这样的“正名”太可笑,文化能用政治抹掉吗?

  “欲盖弥彰、徒劳无功、居心叵测。”台湾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教授吴昆财以12字评论此事,认为这背后的“去中国化”心思昭然若揭。

  台湾作家洛杉基撰文指出,“独”派硬要把源自大陆的闽南语改名为“台湾台语”,用以凸显台湾岛是个“独立的国家”,连语言都要设法与大陆切割,实在既可悲又可笑。

民进党政客何不把自己的“中国姓氏”去掉?

台当局更名闽南语为“台湾台语”?挨轰:“去中国化”的文字游戏


民进党当局将把闽南语更名为“台湾台语” 国台办:又一出闹剧


 

  国务院台办7月24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朱凤莲回答记者提问

  有记者问,赖清德日前在民进党全代会上致辞全程使用闽南语。另外,民进党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日前预告,将“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更名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对此有何评论?

  朱凤莲表示,这是民进党当局处心积虑搞“去中国化”的又一出闹剧。

  朱凤莲说,台湾乡亲讲的闽南语、客家话,和福建、广东乡亲讲的闽南语、客家话是一样的,是汉语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地域性分支或变体,由福建、广东地区先民带到台湾地区。她用闽南语说,“台语”就是闽南语,古早时自福建传到台湾,两边都听得懂。又用客家话说,台湾乡亲讲的客家话,是从广东传到台湾,两边讲的客家话是一样的,都听得懂。

  朱凤莲说,民进党当局企图在方言名称上做政治文章,完全是自欺欺人。无论他们怎么折腾,都磨灭不了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印记,淡化不了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意识。


台湾人讲闽南话就是中国人讲中原话


     

    以台南为例,上世纪英国传教士甘为霖(William Campbell)根据台南人语音编写的字典,却叫做《厦门音新字典》,其实就是一部厦门话、闽南话的辞典。换句话说,这是洋和尚证明并正名中国内在于台湾,台湾人的主体性是中国。

  以赖姓人家为例,赖姓人口常见在广东、江西和台湾地区。先秦时,赖人主要的活动区域在豫南鄂北一带。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文献通考》、《息县志》所述,赖氏子孙以封国为氏。赖为周文王第19子姬颖的封地,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包信镇。在这个古称“褒信”的中原镇上,年年举办“世界赖氏恳亲祭祖”活动。

  自西晋末年开始,中原河洛汉人大规模入闽,比如著名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大姓”。这为原居东南方的闽越人带来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社会变革与文化交融,包括语言。

  第二次中原河洛汉人大规模入闽,是唐初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领五十八姓移民福建,“世镇漳州”,后来陈元光被当地人民尊为“开漳圣王”。据《台湾省通志‧氏族》、《漳州开发史考辨》、《云霄县志》所载,这次移民其实有八十多种姓氏入闽,福建得到进一步开发,河洛话大量落地福建。陈氏父子为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就是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人。

  而第三次中原河洛汉人大规模入闽在唐末,移民领袖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名叫王审知。唐亡后,王审知在后梁被封“闽王”。黄典诚主编的《福建省志‧方言志》指出,唐代这两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入闽,构成了闽方言最重要的基础:既有东晋时期来自中原人士保留的上古雅言,也有唐代中原人士带来的中古汉语。闽方言,也就是中原话。

  到了宋室南渡,再次出现大批中原人士移民入闽,福建地区人口急增。

  这四次中原移民南迁的共同特点是:数量庞大、时空集中、社会地位高、语言与迁入地的方言差异极大,再加上福建相对隔阂的地理条件,造成外来人与本地人激烈的交互影响与文化融合。闽方言因而保留较多的中原官话,尤其是中古以前的河洛话。

  总而言之,操着一口中原河洛话的赖姓人家,原是周的封建贵族,或在晋,或在唐,或在宋,或在更晚些时候移居福建,乃至广东。明末清初,赖氏族人开始迁徙至台湾。其中闽南移民多居住在彰化、云林、台南、高雄等南部地区,而广东移民则多定居在台中、新竹、苗栗、桃园、台北等地区。

  台南赖姓人家,必是闽南移民,也必是中原移民。台南话,必是厦门话,也必是河洛话。中国内在于台湾,台湾人的主体性是中国。那为什么,发展三千年历史的闽南语,遽在今年成了“台湾台语”?仿佛闽南语是新生的语言?

  对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实施“土断”,确乎是“洗涤人心”的好手段,也是台湾自绝主体性的好办法。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曾经指出台湾政治人物记忆断层的荒谬:用本土生长一万年以上的芋头来象征入台不过五十年的大陆人,却用不到四百年历史的番薯来象征入台四百年的本省人。(综合国台办网 中新网 台海网 台湾“中时新闻网” 台湾《联合报》)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