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新中国经济75年 | 奔向繁荣之路——重工业挺起经济脊梁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4-08-09 09:39:35

新中国经济75年

【导语】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超百万亿元规模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国家;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摆脱绝对贫困……75年与时代偕行,中国经济巨轮穿越惊涛骇浪,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回首来路,中国经济以势待时,以时取势;展望前路,中国经济长风万里,光明在前!


工业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经历了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发挥比较优势的转变,从落后农业国演进为先进工业国,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023年6月17日,长春市汽车广场内的汽车雕塑沐浴在晨曦中。(图源:新华社)

2023年6月17日,长春市汽车广场内的汽车雕塑沐浴在晨曦中。(图源:新华社)


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

新中国诞生伊始,我国经济十分落后,农业 生产效率低下,工业部门残缺不全,重工业几乎为零,只有少数轻工业。1949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近代工业只占17%,年产铁24.6万吨,钢18万吨,煤3098万吨,棉布3018万吨。这个经济水平不仅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就是和同期印度相比也相差甚远。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毛泽东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从那时起,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新中国几代人执着追求的目标。

2019年7月4日,鞍钢集团博物馆内展出的1949年工人修复工厂的照片(翻拍照片)。(图源:新华社)

2019年7月4日,鞍钢集团博物馆内展出的1949年工人修复工厂的照片(翻拍照片)。(图源:新华社)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就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1954年,中苏双方最终确定了“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涉及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和军工等重工业部门。其中,鞍钢实施建设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第七号炼铁高炉“三大工程”位列项目首位。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样巨大的建设投资,是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无法企及的。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提前完成,为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中国工业的大量空白由此被填补:长春第一汽车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北京电子管厂(京东方前身)等,其产品均为近代中国所不能制造或无法批量生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能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短短五年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资料照片)。(图源:新华社)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资料照片)。(图源:新华社)

1959年,美国人约翰·斯屈罗姆代表《读者文摘》来到中国。他在为时三周的旅行中发现,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工厂和农村的附设单位,强制教育是七年制,大部分公社和工厂举办成人学习班。目睹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斯屈罗姆认为,“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工业巨人”。


三线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

陕西汉中,三线建设旧址。(图源:央视新闻)

陕西汉中,三线建设旧址。(图源:央视新闻)

1964年,中国吹响三线建设号角。当时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台海形势依然紧张、越南战争爆发,由于我国的工业、铁路等过于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发生战争将很快陷入瘫痪,工业布局非常脆弱。为加强战备,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

从1964年到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安排了包括厂矿、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在内的上千个建设项目,实现了国家建设的重点由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

当时,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之中,风餐露宿、肩挑背扛,掀开了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史上极为震撼的一页。

重庆涪陵区,三线工程之一的816地下核工程,洞体外招贴画呼吁“不要战争,要和平”。(图源:央视新闻)

重庆涪陵区,三线工程之一的816地下核工程,洞体外招贴画呼吁“不要战争,要和平”。(图源:央视新闻)

作为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对于中国工业布局的影响之深刻。据统计,三线建设将中西部地区工业比重由新中国成立时的约1/8提高到约1/6,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因此加快。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及工业城市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带的畸形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推进新型工业化

上图为深圳蛇口工业区一瞥;下图为2015年2月26日,广东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内的蛇口片区。(图源:新华社)。

上图为深圳蛇口工业区一瞥;下图为2015年2月26日,广东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内的蛇口片区。(图源:新华社)。

时至1978年,我国工业就业比重为17.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1%。与1952年相比,1980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增长26倍多,发电量增长40倍……尽管几经曲折和磨难,但经过30年的努力,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在东中西部建立起来,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都有很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我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11%的年均工业增长,还留下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粱认为,尽管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其缺陷和失误也是明显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前部长冯飞解释说,当时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我国工业出现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此外,一、二、三产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而正是这些结构矛盾,让国民经济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中国加快推进工业化战略调整。冯飞回忆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并推出了“六优先”政策,大力发展轻工业。我国轻工业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47.0%上升至1985年的49.6%。

1990年代以来,国家又相继提出重点加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振兴机械、电汽车等支柱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构想,重化工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中国新的选择。

2024年1月23日,“上汽安吉申诚”号汽车滚装船停靠在福建厦门东渡港区现代码头(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2024年1月23日,“上汽安吉申诚”号汽车滚装船停靠在福建厦门东渡港区现代码头(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近年来世界工业年度增速在2%到4%徘徊,而中国工业经济年均6.7%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是推动全球工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瞭望、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姚思寒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