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舰导弹悄悄在进化
■冯 兵 刘 娟 曹亚铂
今年2月,爱沙尼亚方面发布消息称,他们已正式接收从以色列购买的“蓝矛”岸舰导弹系统,这是一种由舰舰导弹发展而来的岸舰导弹。
今年7月,日本发布的2024年《防卫白皮书》披露了其改进型12式岸舰导弹原型弹的照片,宣称其射程超过1000千米。
前不久,有外媒称,鉴于形势紧张,伊朗正在部署一种新型岸舰导弹……
近年来,各国媒体的相关报道,让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岸舰导弹这种“坐地望海”的传统武器。
那么,什么是岸舰导弹?世界范围内,岸舰导弹当前发展情况如何?随着舰载远程打击武器能力的提升,岸舰导弹今后将何去何从?请看今日解读。
“棱堡”岸舰导弹系统
“海王星”岸舰导弹系统
需求牵引,迭代不止
说到历史上有名的岸舰导弹,“飞鱼”导弹毋庸置疑榜上有名。1982年,阿根廷军队重创英国格拉摩根号驱逐舰,所用武器便是刚由舰舰导弹改造而成的岸基版“飞鱼”导弹。
严格地说,此时的“飞鱼”岸舰导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岸舰导弹。它的岸舰导弹“身份”,不是来自研制厂家,而是来自阿根廷军队的急中生智。
传统意义上的岸舰导弹,厂家研制时便有明确定位,就是从岸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导弹。
作为反舰导弹的重要分支,岸舰导弹对于有海岸的国家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战时期,航母舰载机、战列舰、巡洋舰的强大火力,让传统的岸防炮在防御效能方面捉襟见肘。
二战结束后,具有远射程、大威力、高命中精度特点的岸舰导弹受到海洋国家青睐。它主要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装置等部分组成,和地面指挥控制系统、探测跟踪系统、发射系统等一起构成岸舰导弹武器系统。
岸舰导弹通常分为固定式和机动式两种。固定式岸舰导弹,配置在坚固的永备工事内,有固定的发射点和射击区域;机动式岸舰导弹,是将导弹搭载在可以快速机动的车辆上,使用上更加灵活。
纵观发展历程,岸舰导弹一直在战场需求牵引下不断迭代。
岸舰导弹早期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为弥补相对薄弱的海军力量,苏联将目光投向岸舰导弹,研制出第一代产品,如“小火山”(KS-1)、“多面堡”(P-35)和“防线”(P-15M)等。这些导弹的动力系统应用了飞机涡轮发动机和脉冲喷气发动机技术,制导方式主要是无线电指令制导或雷达寻的制导,但存在体形硕大、飞行速度慢等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的“飞鱼”MM38、法意两国联合研制的“奥托马特”、挪威的“企鹅”、日本的88式等第二代岸舰导弹先后问世。这些岸舰导弹进行了“瘦身”且动力更足,部分拥有“发射后不管”性能,能在更低的高度掠海飞行,提高了突防能力。但是,第二代岸舰导弹也有短板,主要体现为射程较近、飞行速度不够快等。
20世纪九十年代,第三代岸舰导弹开始服役,其中美国“鱼叉”RGM-84L、瑞典RBS-15G有一定代表性。它们选用了更为高效和小型化的涡轮或涡扇发动机,在降低燃料消耗的同时增加了导弹射程,并通过采用复合制导方式提高了超视距打击精度。
进入21世纪,第四代岸舰导弹陆续登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俄罗斯的P-800、挪威的NSM等。除了射程更远、命中精度更高外,各国纷纷在超声速、隐身性和智能化等方面寻求突破,使该代导弹普遍呈现出高信息化程度、强突防能力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后的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将岸舰导弹作为研发重点。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拓展海外军火市场,美国一些防务公司才开始研制岸舰导弹,如“鱼叉”岸舰导弹系统等。近年来,随着美国陆军“多域作战”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等作战概念的提出,美军才开始重视岸舰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
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选择了岸舰、空舰、舰舰、潜舰导弹一体化研发的方式。将其他导弹如舰舰导弹、空舰导弹改造成岸舰导弹,是一种常规操作。
“蓝矛”岸舰导弹系统
NSM岸舰导弹系统
“坐地望海”,有其长处
在人们的印象里,岸舰导弹的“名头”不够响亮,举动也不怎么“显山露水”,这可能和它的地位作用有关。作为对海作战的陆上打击力量,其部署的保密程度较高。
岸舰导弹通常部署在沿海关键地段、海峡要道和前沿岛礁,保护交通线、防卫岛礁、保卫重要设施和紧急状态下封锁航道等是它的主要任务。
简单来说,它能“坐地望海”、以点控面,使敌舰不敢靠近有岸舰导弹防护的海岸。这种威慑力,源于岸舰导弹不断增长的性能:
打击范围广。当前世界主流的岸舰导弹射程通常在200~300千米,部分先进型号的岸舰导弹射程可超过500千米。俄罗斯“棱堡”岸舰导弹系统所发射P-800岸舰导弹对海上目标的打击距离超过600千米,其改进型号射程更远。凭借这种远射程优势,岸舰导弹就可以控制大片海域,使敌方舰船“畏而远之”。
命中精度高。作为反舰导弹的一种,岸舰导弹只有保持高精度,才能对敌舰造成有效毁伤。因此,岸舰导弹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其打击精度的过程。当前,不少岸舰导弹采用复合制导方式,包括惯性制导、卫星制导、地形匹配制导、末端主动雷达/红外制导等,目的就在于最终实现精确打击。
毁伤威力大。飞机、舰艇、潜艇等武器平台由于内部空间和载重量有限等原因,对所搭载导弹的体积、重量有一定要求。岸舰导弹系统在这些方面所受约束较小,可以发射更大口径、更大威力的导弹。岸舰导弹的战斗部重量通常在150~300千克,装药量较大。一旦命中目标,就可能给船体造成严重破坏。例如俄罗斯“棱堡”岸舰导弹系统发射的P-800岸舰导弹,战斗部重200千克,命中1枚即可严重损毁5000吨级的舰艇。
生存能力强。固定式岸舰导弹通常配置在坚固永备工事内,阵地分散、隐蔽,对进入射程范围的敌舰,可连续发起攻击。机动式岸舰导弹则可以迅速转移和更换隐蔽发射点,在打击敌舰的同时有效保全自己。如美国陆军的岸舰导弹选用了HEMTT重型越野运载车为搭载平台,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地形环境中,能快速安全通过。
补充弹药快。与飞机、舰艇所搭载的反舰导弹相比,岸舰导弹在后勤补给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对岸舰导弹来讲,平时可在陆地和岛礁上储备一定数量,战时还可通过机动保障方式迅速获得支援。目前,一些国家的岸舰导弹系统配备有运弹车,该车可运输“储运发”一体化的发射箱;仅对运弹车上的发射箱进行吊装,即可快速完成对发射车导弹的补给。
“复仇女神”岸舰导弹系统
RBS-15G岸舰导弹系统
以变应变,仍将继续
现代战争中,攻防双方之间的较量将更加尖锐复杂。随着舰载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的不断进步,如何让岸舰导弹这柄“长矛”更加管用,成为一些国家研究的重点。
根据其当前的发展特点以及对未来战场需求的前瞻,岸舰导弹今后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突破和发展:
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能毁伤敌舰是岸舰导弹立身的根本。随着水面舰艇防护手段的增多、能力的全面增强,岸舰导弹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变得更加智能化,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从复杂背景中精准识别出目标和威胁所在。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自动实施诸如躲闪、规避、干扰、自卫和攻击等动作,做到对敌水面目标一击必中。
持续增强抗干扰能力。现代水面舰艇普遍配备了各种有源、无源电子对抗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有可能导致岸舰导弹偏航脱靶,无法命中目标。因此,持续增强岸舰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超高速和隐身能力并重。要突破日趋完善的舰艇反导防御“金钟罩”,达到毁伤敌舰目的,不少国家选择了两种做法:其一是大力为岸舰导弹提速,包括发展高超声速导弹,大幅压缩目标舰艇的反应时间,削弱其抗击效果;其二是提高岸舰导弹的隐身性能,通过优化外形设计、涂覆吸波材料、弱化红外特征等手段,降低岸舰导弹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使水面舰艇难以探测、跟踪、识别和拦截,从而提升突防效果。
远射程和高精度兼顾。纵观岸舰导弹迭代之路,增大射程和寻求更高精度一直是其不懈追求。当前,各国舰艇所搭载导弹射程骤增。岸舰导弹要在此类目标舰艇的防区之外实施精确打击,就必须拥有更远的射程、更高的精度。因此,今后岸舰导弹在射程和精度方面也必将“水涨船高”。
向无人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当前,武器装备无人化大潮也在向岸舰导弹扩散。2021年,美军曾将“复仇女神”无人岸舰导弹用于演习中,一举击中了靶舰——英格拉姆号导弹护卫舰。在对抗日益激烈的战争背景下,岸舰导弹无人化势必会成为更多海洋国家的选择。同时,在体系化作战背景下,无论是有人还是无人岸舰导弹,很难凭借“单打独斗”轻松取胜,而需向有人/无人岸舰导弹协同作战和反舰导弹蜂群式作战方向发展。
能力任务趋向多元。如今,岸舰导弹已体现出通用化、模块化发展的趋势,例如“鱼叉”等反舰导弹已适应不同发射平台,出现了舰射、空射、潜射和岸射等型号。与此同时,一些岸舰导弹已体现出一弹多能的特点,比如既能用来打击水面移动舰艇,也能用于打击陆地固定目标,有的还能作为诱饵弹吸引敌方火力,或作为干扰弹扰乱敌方防御系统。由此来看,未来的岸舰导弹所遂行任务或将变得更加多元。
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岸舰导弹在今后现代海战中的地位将愈加重要,其本身也将在更多方面发生变化。
供图:阳 明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片)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