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8-18 14:02:01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语出《韩非子·喻老》,意思是谨慎地对待容易解决的事,从而避免难以解决的事,慎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从而避开大祸。

《韩非子·喻老》篇中,韩非引用千丈长堤因蝼蚁打洞而崩溃、百尺居室因烟囱裂缝迸出火星而被烧毁、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而病亡等例子,论证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道理。他认为,“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即有形制的东西,大的一定是从小的发展起来的,经历久远的事物,多的一定是从少的发展起来的。由此,“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想要解决困难的事情,就必须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着手,要治理大事,就必须从细节上保持谨慎。

目光长远的人,会在危难刚刚露出端倪的时候就着手纠正,以此避免更大的祸患。战国时期,医学家秦越人由于医术高明被人称为“扁鹊”,他告诉蔡桓公有点毛病需要治疗,蔡桓公却不予理睬,导致疾病由汗毛孔发展到肌肉与皮肤、再到肠胃,最后病入骨髓时,才想要治疗,然而为时已晚,最终失去生命。扁鹊说,毛病在汗毛孔,用药汤浸泡、用药物热敷就能奏效了;在肌肉与皮肤之间,使用金针、石针来针灸就能奏效了;在肠胃,服用火煎的汤剂就能奏效了;在骨髓,就无药可救了。即便是扁鹊这样的神医,也要在病症尚且轻微时就治疗,一旦疾病深入骨髓,“虽有扁鹊,俞夫之巧,犹不能生也”。总之,祸患都有发展的过程,在危难刚露出苗头且容易采取措施的阶段,就应该发现问题并及早加以处理,不能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不听劝谏,最终酿成大祸。

细节决定成败。《群书治要·刘廙政论》载:“善为屋者,知梁棁之不可以不安,故栋梁常存;知一物之不可以不备,故众榱与之共成也。善为政者,知一事之不可阙也,故无物而不备;知一是之不可失也,故众非与之共得。”善于建造房屋的人,知道要将栋梁和它上面的短柱建得稳固,知道每一个部件都很重要,不能缺东少西或粗制滥造,因而建造的房子能够长存不坏;懂得治国理政的人,知道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或缺,任何正确的意见都不可轻易遗漏,所以能够时时刻刻做好准备,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反之,自认为是小事小节、细枝末节,而常常疏于修正、防范,长久下来,就会导致整体上全盘皆失。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阐明了虑于微、防于小、杜于渐、作于细的道理。《道德经》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重小处、重细节、重微末,谨慎对待小事、不欺小节,事业才能走向成功。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深刻诠释了部分对于整体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每个部分都会影响整体的成败。要认真对待部分和细节,保持“慎易”“敬细”的态度,把每步路都走扎实,把每个环节都抓好,充分发挥每一个部分的最大力量,方能避免整体上的重大风险、危难,实现整体的最优解,让事业更加持久、行稳致远。

中国古人历来重视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周易·系辞传》中有“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群书治要·文子》亦有“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于大患”;《资治通鉴》记载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时言,“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这些都阐释了见微知著、敬小慎微、居安思危的道理,强调对容易的、细微的事物保持关注和重视,方能避免危难、远离灾祸。

“慎易”“敬细”,需要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兢兢业业、慎始慎终。《周易》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才德出众的君子,应当自强自立、勇猛精进,终日不懈、慎独慎微、严谨持正,方能避免灾祸与过失。《群书治要·淮南子》记载,尧帝设置专供直谏的大鼓,舜帝竖起专供人议论书写的木牌,商汤设立专门掌管直言进谏的官员,周武王刻制专门用来警诫自己的铭文,赞叹“夫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圣人之所以伟大,在于能够谨慎地对待善举和过错,认真施行每一个小的善行,仔细改正每一个微小的过错,小心翼翼、日日谨慎、始终如一,才修养了崇高的品德。

“慎易”“敬细”,需要具备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美德。古语有言,“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不听规劝便容易忽视细节而导致大祸。战国时期政治家淳于髡发现邻居家炉灶烟道太直,且柴草又堆放在灶旁,就规劝邻居说:“这样早晚会发生火灾”。邻居并未听从他的劝导,而后灶火落下,燃及柴草而烧着了房子。这则“曲突徙薪”的典故警示人们应当谦虚谨慎、听从劝导、慎易敬细,方能避免祸患。唐贞观二年,高昌王曲文泰准备入京朝见皇帝,西域各国都想乘曲文泰入朝的机会,派使者给皇帝进贡,太宗命文泰的使臣厌怛纥干前去迎接西域各国使臣。魏徵规劝说:“天下刚刚平定,战乱的创伤还未恢复,如果稍有劳役,自己就不得安宁。往年文泰入京朝见皇上,所经过的州县,尚且疲于供给,何况又加上西域各国的使臣。假如让西域的人以商人的身份来往,边地人民就会因此得利;如果作为宾客前来,国中就会消耗大量资财而深受其害。”唐太宗听从谏言,终止了此事。将宾客变为商人,虽只是细微的改变,却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正是因为唐太宗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美德,才能与群臣共同洞察细微的隐患,进而共同促进事业的发展,实现“贞观之治”。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之所以难,是因为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人们认知的局限性。正如《吕氏春秋·慎小》所言,“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往往会被小土堆绊倒,“是故人者,皆轻小害,易微事,是以多悔”。因此,人们处事更加需要严谨细致、不弃微末、精益求精的态度,穷尽各种可能,关注容易忽视的细节,才能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老子有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无论任何事,总是在最初安静的状态下容易把握,在还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矫正,在还没有很明显的时候容易化解。因此,解决问题,要在问题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发现端倪、治理动乱,要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提前关闭祸乱之门。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