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楷模——王杰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8-25 10:01:02

王杰烈士陵园位于江苏省邳州市张楼社区,主要设施有王杰烈士事迹陈列馆、王杰烈士墓、王杰牺牲地纪念亭、题词碑墙等。纪念亭由12根红色的柱子支撑,代表王杰救下的12名民兵,永远守护着英雄。亭内立一块石碑,碑文如下:

一九六五年七月,人民解放军某部坦克二师工兵营班长王杰奉命来邳执行民兵训练任务。时值三年困难初逾,杰不惮艰苦,发扬我军之光荣传统,吃薯粮,卧草铺,精武备战,以身作则,百姓称颂,有口皆碑,酷暑炎夏,杰犹示范不已。十四日,当实弹演练,民兵十二人参练,孰料,炸药突冒白烟,众皆瞠目。千钧一发,杰奋不顾身,扑而掩之,壮烈牺牲,时年二十三岁,余皆获救。俗语云,生,人所固欲也。故不畏死已属不易,临危不惧,舍身救人则尤难。英雄义殇,邳州骤名,兼伟人号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四海云应,殊辉殊荣。壮哉,英雄王杰!幸哉,浩浩运河!

英雄烈绩,日月可鉴。为昭示后人,万世景仰,先后筑墓设亭建馆。二〇一〇年五月起,重建馆修墓复亭,景观提档升级,并扩地二十亩,二〇一四年三月落成。今重新勒石刻碑以志之。

邳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清明谨立

1965年6月底,邳县(今邳州市)人民武装部领导请求王杰所在部队选派优秀教练员帮助训练张楼公社民兵地雷班。部队决定派一级技术能手王杰担任教练员。7月14日,王杰带领当地一个民兵班共12人来到训练场,讲解和示范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技术。他捆好炸药包,将导火索、雷管、拉火管连在一起,然后把雷管插入炸药包中。做好示范后,王杰向在他身边围成一圈的12名民兵讲解。突然,意外发生了——拉火管发生自燃,导火索突然燃烧起来,埋炸药包的土层里冒出白烟,刺刺地冒着火星。情况万分危急,燃爆只有短短的3秒时间。具有丰富爆炸经验的王杰知道,自己只要身体向后一仰,就可以脱离危险,但在场的民兵并没有受过这方面训练,他们惊恐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刹那间,王杰大声喊道:“快闪开!”与此同时,他纵身跃起,扑向炸药包,用自己的身体把炸药包完全盖住。炸药包爆炸了,王杰的身体被炸起一人多高,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换来了在场12名民兵的安全。根据王杰生前愿望,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

1942年10月,王杰出生于山东金乡县城郊华固村一个农民家庭。王杰在少年时代特别崇拜英雄人物,最大愿望就是参加人民解放军。王杰入伍后,被编入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一连。他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反复阅读刊登雷锋事迹的文章和《雷锋日记》。他还学习雷锋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的学习感受写下来,用以激励自己。长年累月坚持,他竟然写下了十多万字的日记。

王杰学雷锋,最突出的是他在日记中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且他也是按照这两句话做的。冬训中,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腿冻僵了仍坚持作业;施工时,突发的山洪卷走了物资,他第一个奔去抢救;爬险路、钻山洞,他不畏艰险,争当先锋;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危险抢先装药、放炮,出现哑炮,他争着冲上前去排除。战友们评价他:“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王杰在1963年4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入伍后,王杰曾一度觉得当工兵不如当其他技术兵,还觉得自己念过八九年的书,现在竟成了个抡大锤的工兵,有些大材小用。通过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的共产主义品质,王杰不愿当工兵的想法也很快打消了。在同期入伍的新兵中,他是第一个入团的。这时,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在王杰的内心树立起来——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王杰虽然先后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但没有获得组织的批准。经过深刻的思想剖析,王杰认识到,“自己有单纯为入党而入党的想法,再和党员条件一对照,就更清楚了,原来不是一般的成分问题,而是在很多主要方面由于自己平时努力不够,离党员条件还有很大的差距”。思想疙瘩解开了,前进的动力更足了。“党的大门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着的,我相信组织上总有一天会吸收我入党,我总有一天会加入自己的组织!”

王杰牺牲后,《解放军报》以“一心为革命”为题,刊登了王杰的日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分别为王杰题词。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广泛开展学习王杰的活动,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王杰的光辉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也广为传播。毛泽东在一次会上也给予充分肯定:“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不赞成那样的口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这个口号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对立的。”从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在全国、全军叫得更响,成为部队激励士气、鼓舞斗志、战胜强敌的前进号角。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