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韩楚雍氏之役:活学活用攻守噪静的辩证法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9-19 15:18:29

  韩楚雍氏之役

  ——活学活用攻守噪静的辩证法

  ■王 彤 周 一  

位于陕西省岐山县的中国·周原景区。

  原 典

  善攻者,噪以动之。善守者,静以待之。

  善于进攻的,虚张声势以调动敌人;善于防守的,沉着冷静以应对敌人。《投笔肤谈·持衡》篇,用了较大篇幅论述在战术层面上,如何发挥优势、减少劣势,通过不断权衡利弊得失,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战术行动。而本句直接点明进攻或防御时应当采取的措施,成为本篇中指导攻守双方筹划行动的重要依据。

  经典战例

  楚国将领昭应率大军攻打韩国的城池雍氏。经过数月战斗,韩国的兵力损失惨重,国内存粮也即将告罄。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周王室借兵借粮,以抵挡楚国的进攻。

  周赧王接到韩国求援后,马上与谋臣苏代商议此事。一方面,周赧王名义上还是周朝天子,贸然去帮助一个诸侯国对抗另一个诸侯国,难免树敌过多、危及自身。另一方面,周王室处于战国漩涡的中心,自己的国土也被四邻不断蚕食,兵力、粮草并不富足,即便答应韩国的请求,也很可能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于是,苏代建议周赧王,既不出兵、也不借粮,拉拢韩国一起固守防御、静观其变。

  苏代的建议得到周赧王首肯后,他马上出使韩国,面见韩相国公仲。他向公仲分析道,楚军主将昭应在出征之前就对楚王夸下海口,认为韩国屡次受到战争的摧残,兵力渐弱、府库空虚,用不了1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将其击败。现在5个月过去了,雍氏还在韩国手里,这样的情况肯定已经让楚国内部产生了分歧和怀疑。倘若韩国此时向周王室借兵借粮,无疑是在告诉楚国人自己快支撑不住了,昭应一定会借此机会鼓动楚王增兵,那么雍氏必然不保。所以,一动不如一静,再坚守一段时间楚军必然自乱阵脚。

  公仲采纳了苏代的建议,并将本国的高都城送给周王室,以此获得了周王室的支持。果然,楚军见久攻雍氏不下,最终撤军退走。

  战例解析

  从战术运用的角度来看,苏代的分析和建议颇有道理。韩国本身就是守城一方,与楚军的实力对比也处于劣势,无谓的增兵只会徒增己方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已经窥探到敌人存在内乱的可能,不如通过“静以待之”防守方式,以时间为武器,促使敌军不战自退。

  努力削弱敌人的战斗意志。克劳塞维茨认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刀刃。所以说,精神因素在战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部队继续战斗下去的意志。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在战斗中,不管是进攻一方的“噪以动”敌,还是防守一方的“静以待”敌,都是通过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不断疲惫对手、消磨对手的战斗意志。雍氏之役中,苏代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让强大的楚国军队无从下手,可谓“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劳师远征又久无战功,楚军上下的厌战情绪和自我怀疑不断扩散加剧,最终致其退兵。

  牢牢掐住敌人的战斗顶点。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在战斗过程中,军心士气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战士们披坚执锐、往来奔命,如果没有高昂的士气,根本谈不上克敌制胜。经过5个多月的战斗,楚军的士气早已从“锐”降低到“惰”,甚至产生了“归”的趋势,这无疑给韩国提供了难得的破敌良机。此外,“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楚军所进行的攻城作战,是历代兵家最不推崇的一种进攻模式。更为严重的是,“城不拔者,攻之灾也”,随着时间推移,楚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了顶点,再也无力发动更强的攻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时间就成为韩国最好的武器,再加上有了周王室的支持,成为压倒楚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再不撤军、战力渐弱,恐怕会遭到灭顶之灾。

  辩证看待攻守强弱的问题。就雍氏之役而言,一开始韩国防守、楚军进攻,但是随着战事发展,楚国的内部矛盾逐渐成为影响战局的主要矛盾,韩国寻求外援、积极防御、守中有攻,楚军兵势渐衰、苦苦支撑、攻不如守。这样一来,使原本十分明晰的攻守状态逐渐模糊起来,交战双方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斗争状态。就“善攻者,噪以动之。善守者,静以待之”而言,也不能绝对地认为这是给进攻和防守双方定下的行动准则。正如古文中常用的互文修辞手法一样,进攻一方若形势所需也可以“静以待之”,防守一方若出现良机也应当“噪以动之”。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在总体上处于劣势、守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充分调动对手、疲惫对手,实现了“噪以动之”的战术效果。而在平津战役期间,处于优势、攻势一方的我军,对北平围而不打,通过“静以待之”的方式实现了和平解放。

  紧紧围绕政治目的指导战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古往今来,不管战争的广度、烈度、深度如何,都是政治“这只无形的大手”在背后掌控的结果。韩国受难,其本能的反应就是向当时名义上的“宗主国”周王室求援,而他们求援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周王室并没有把保全韩国作为自己的政治目的之一。从苏代向周赧王提出的建议中不难看出,身处动荡乱世的周王室已经是自身难保,此时他们的核心目标就是尽量保住自己残存的国土与地位,与强国为敌恰恰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是绝不可能实施的行动。而在实现政治目的的具体行动上,更应当注意方法和节奏,使最终形成的结果不偏不倚,处于自身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苏代以时间为抓手,巧妙地规避了“对韩国帮与不帮”和“对楚国破与不破”的两难境地,在危局之中稳定了态势,不失为一个能够全身而退的良策。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