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9-19 20:25:06

  十月里来秋风凉,

  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于都河,

  古陂新田打胜仗…

  于都河,是一条充满红色记忆的河流。站在于都河渡口,记者的思绪回溯到90年前那个关乎中国命运的重大转折点。彼时,30万于都人民的心紧密相连,共同守护着一个震撼人心的秘密——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即将在这里开启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的百姓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团结精神与无畏勇气。从粮食的运送,到浮桥的搭建,他们不惜奉献出自家的门板、棺材板,甚至用自己的身躯为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于都,地处江西省南部、赣州东部,是一片承载着深厚红色基因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在习近平总书记“现在是新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的伟大号召下,于都,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新的长征之路,弘扬长征精神,将红色基因与现代发展理念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红色家底涵养精神高地

  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年来,于都深入挖掘整理红色资源,通过摸清红色家底、保护红色文物、活用红色资源以及塑造红色城市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厚实“传承家底”,努力把于都打造成为展示长征历史的重要窗口、体验长征精神的重要基地、汲取新长征力量的精神高地。

  摸清红色家底。于都围绕中央红军集结出发线路,全面展开了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对革命文物和红色标语进行了专项普查,建立了详细的文物保护目录清单。目前,全县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到104处122个点,红军标语多达1720条,馆藏革命文物共计1079件,市级以上红色名村有18个,其中包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15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11个点。这些红色资源是于都宝贵的“红色家底”,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物质基础。

  保护红色文物。于都深知保护红色文物的重要性,每年都会评选表彰文物保护先进单位和最美文物守护人,通过开展红色家园守护行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政府遵循“多方筹一点、自身挤一点”的原则,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先后投入资金用于革命文物的抢救和修缮,共计72处革命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其中,“于都县红色标语保护和利用”项目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中华钨矿公司旧址也被评为省级工业遗产旅游基地,于都县荣获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的荣誉称号。

  活用红色资源。为了活化红色资源,于都积极探索“革命旧址+社会机构”的合作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例如,红四军军部旧址被改造成民俗博物馆,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成为非遗传习所,既保留了革命旧址的历史风貌,又赋予了其新的文化价值。此外,于都还实施了35处革命旧址的陈列布展,结合“五美”乡村、红色名村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打造了167个“红色课堂”。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了集全域展现、动态检索、数据管理、语音讲解等功能于一体的革命文物数据库,打造“指尖上的红色博物馆”,实现了“云上游览”和云上“红课堂”,让红色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创新了文物活化利用的新途径。

  塑造红色城市。于都将“长征”主题深深烙印在城市发展中,通过提升城市品质、营造红色氛围,将长征精神融入城市文化与日常生活中。以“红军”“长征”“集结”“渡江”“胜利”为主题的五座大桥,不仅连接了城市的两岸,更串联起了历史的记忆。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定为“长征纪念月”,用以致敬长征、礼赞长征。自2019年以来,于都连续五年组织了“红五月”“长征纪念月”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让红色成为于都最鲜明的底色,“长征”成为于都最靓丽的名片。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于都的城市形象,也使得长征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播火者之声唤起长征回响

  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长征精神的传承者。为了深化红色教育,于都不断创新传承载体,让长征精神以更加鲜活、多元的形式走进人们的心中,尤其是年轻一代。

  建设红色项目。于都以长征精神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高品质红色文旅项目,使之成为学党史、悟初心的“网红打卡地”。聘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高水平团队,对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重点展示园、红军街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规划设计提升。其中,长征学院自开业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学习者。《长征第一渡》这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的上演,更是将长征故事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给了观众,成为持续走红的文化现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长征历史步道祁禄山示范段等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长征历史的机会,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初心、强信念的“网红打卡地”。

  创作红色文艺。于都深挖本土红色革命题材,精心打造红色文艺精品,通过歌曲、书籍、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让长征精神以艺术化的手法触及人心。《永远的红飘带》《红军渡 长征源》等红色歌曲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魅力。《长征第一渡》主题曲《从此》更是在当代中国歌曲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23年度优秀歌曲评选中脱颖而出。《永远的长征--故事里的于都》《可爱的于都》等书籍,以文字记录了长征的壮丽篇章,成为读者心中的一份珍贵记忆。央视大型纪录片《长征之歌》、电视剧《大道薪火》、红色电影《半条被子》在于都的拍摄,不仅展现了长征的历史画面,也促进了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播。

  培育传承队伍。为了常态长效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宣讲活动,于都重点培育了长征源合唱团、宣讲团、演艺团、小红星讲解团四支品牌队伍,分别承担“唱、讲、演、传”的重任。长征源合唱团由百余名红军后代自发组建,14年来,他们用歌声唱响红色旋律,将《长征组歌》带到了国家部委、北上广深等地,传遍了长征沿线,累计巡演超过640场。长征源宣讲团则以传播创新理论、讲好长征故事为己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基层一线,累计开展宣讲活动突破1000场。长征源演艺团在东门渡口的历史现场,通过情景剧《告别》再现了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感人场景。长征源小红星讲解团的2200名小红星讲解员活跃在全县的红色旧居旧址,利用业余时间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赓续红色血脉。于都高度重视青少年的红色教育,通过“五红”活动、红色研学、红色校园等形式,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激发青少年的“传承活力”。《红色于都——新时代新长征》地方红色教材的开发,推动了红色文化进课堂。组织全县中小学校开展红色家园守护行动,就近认领红色旧址,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红色研学活动依托全县122处革命旧居旧址、4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革命旧址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评选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于都的校园里,长征故事、红色景点、特色建筑等长征文化长廊成为日常的一部分,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培养爱党、敬党、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怀。

  “红军后代+宣讲骨干+志愿者”的红色课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于都长征源宣讲团的成立与发展,标志着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它不仅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宣讲界限,更在内容上深入挖掘和弘扬了长征精神,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宣讲团成立背景。长征源宣讲团的诞生,源自于都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对长征故事的重视。2020年5月20日,这个由红军后代和文化爱好者组成的团队正式成立,其初衷是为了解决“谁来讲”和“在哪讲”的问题,旨在通过讲述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和长征故事,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宣讲团成长历程。从最初的20人小团队,长征源宣讲团迅速成长为拥有上百名成员的多元化宣讲队伍,足迹所至,皆留下红色文化的印记。宣讲团成员中,既有红军后代,也有宣讲骨干,还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年龄跨度从9岁的小红星讲解员到70多岁的红军烈士后代,覆盖了广泛的年龄段,形成了一个跨代际的红色文化传播网络。2022年,宣讲团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对其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的国家级认可,标志着宣讲团已经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宣讲团核心要素。长征源宣讲团的核心要素在于其独特的“红军后代+宣讲骨干+志愿者”模式。这一模式确保了宣讲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红军后代用自己先辈的故事为宣讲增添了血肉,宣讲骨干的专业性保证了宣讲的质量,而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则大大扩展了宣讲的覆盖面。这种多元化的宣讲队伍结构,使得长征故事能够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被讲述,从而触及更广泛的人群。

  宣讲团创新实践。长征源宣讲团在宣讲模式上的创新,是其成功的关键。宣讲团不仅在线下广泛开展宣讲活动,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宣讲活动搬到线上,通过“钉钉”APP、“腾讯会议”等平台,实现了宣讲的“云上化”,极大地拓宽了宣讲的范围。此外,宣讲团还创造性地采用了说唱结合的形式,由宣讲团成员进行科学理论和红色文化的宣讲,随后由长征源合唱团演唱《长征组歌》,这种说唱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宣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让听众在音乐与故事的交织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力量。

  此外,宣讲团还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提高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无论是与听众的问答环节,还是与学生的互动讨论,都让宣讲变得更加生动和贴近人心。这种双向的沟通模式,不仅让宣讲者能够及时了解听众的反馈,调整宣讲策略,也使得听众能够在参与中获得更深的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长征精神。长征源宣讲团通过其创新的宣讲模式,不仅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广泛传播,更激发了全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宣讲团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红色文化传播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旅融合增强传承动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于都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让红色旅游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注入了持久动力。

  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旅游是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于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出一系列高品质的红色文旅项目。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重点展示园、红军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不仅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成为游客体验长征精神、感悟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长征学院的设立,以及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的推出,更是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体验完美融合,让游客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红培产品创新。为了提升红色旅游的品质和内涵,于都着力于红培产品的创新与优化。精心打磨的红培课程,不仅涵盖了长征历史、红色文化等内容,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造了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红培讲师。同时,通过不断优化红培精品线路,串联起于都的红色旧居旧址和革命遗址,形成了多条具有教育意义和观赏价值的红色旅游线路。这种创新的红培模式,吸引了大量的红培、研学团队和游客,使于都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培训目的地。

  加强对外推介。要让红色旅游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必须加大对外推介力度。为此,于都瞄准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重要客源市场,组织了多场红色旅游推介会,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出发的故事。通过这一系列推介活动,于都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红色旅游资源,更增强了游客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提升了于都红色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化红色旅游。于都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从“过境游”到“过夜游”的转变,力求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度体验。通过丰富夜间旅游产品,如夜游红色景区、红色主题演艺等,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让游客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长征精神。同时,于都还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一种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旅行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革命精神,多次强调“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要利用好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弘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今天,“长征第一渡”于都正迈向更加辉煌的征程,进一步以长征精神激发奋进力量,让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以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举措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探索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