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增强技术应用力 加快战斗力转化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9-19 21:18:01

技术产品和武器装备要想从工厂快速走入战场,转化为真正的战斗力,“应用”环节不可或缺。所谓技术应用力,简单说就是在洞察掌握技术内在原理的基础上,挖掘利用技术特性规律,发挥技术潜质优势,创造性支撑开展装备作战、对抗演习和部队训练等军事活动的能力。

一般来说,技术应用力越强,装备的技战术性能越能得到发挥,相应的战术战法也就越灵活高效。反之,若技术应用不及时、不准确或不到位,就有可能在战争中落于“下风”,甚至为失败埋下“伏笔”。以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为例,从唐宋开始就应用于军事领域,先后繁衍出火枪、火铳、火炮等系列热兵器,一度遥遥领先的火药应用能力却在有清一代被强行按下“暂停键”,长期锁在密库里蒙尘,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百年的落后挨打。

增强技术应用力,前提是把准应用原则。对技术原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是增强技术应用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熟练掌握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原理,才能找准适合的应用场景和方向,规避未知的应用风险,进而提出符合技术运行机理的军事创新理论。实际上,无论是“分布式杀伤”“马赛克战”,还是“混合战争”等理论,都蕴藏着丰富的技术基因,也都建立在技术原理的精准认知基础之上。增强技术应用力,还要遵循“技术决定战术”这一基本规律。正如当内燃机被分别装配到船只和飞机上时,就创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海战和空战一样,广大指战员通过技术装备的熟练驾驭、技术手段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改造,以及技术与战术的耦合点位探索,颠覆性技术给未来战争规则带来的影响分析等,就可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作战优势,打造出更为灵活多变的战术战法。

除此以外,还要牵住需求这一“牛鼻子”。这是因为战争形态的演进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跳出传统“有什么技术打什么仗”的逻辑定势,更要确立起“打什么仗用什么技术”的新思维理念,把未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手段、以什么方式打仗搞清楚,从战场需求中寻找技术应用的时机、场合和具体方式。瞄准需求用技术,还要把能否支撑制衡强敌作为检验技术堪用实用好用的唯一标准,着眼潜在作战场景遴选可用技术手段,瞄准未来作战样式优化技术运用方式,盯住强敌“七寸”部位提出技术应对方案,确保技术使对地方、用出效益、形成战斗力。只有将“技术决定战术”与“战术牵引技术”辩证统一起来,才能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全面变革。

增强技术应用力,贵在产生出奇制胜的应用效果。技术应用之要,贵在出奇,不可测识。对于一项技术来说,利用变换用法、调整用途、拓展边界等非常规和创意性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技术装备的潜能,打造出奇制胜的应用效果。以无人机技术为例,有的国家跳出传统无人机一般由金属制造,极易被雷达探测到的窠臼,改用由涂蜡硬厚纸板和用来固定机翼的橡皮筋组成的利尔沃无人机,轻松越过敌防空网,成功摧毁敌军机场多架战机,就是技术应用向内挖潜、剑走偏锋的典型案例。由此可见,即便是老技术,一旦用得奇、用得巧,同样能够焕发出全新战斗力。除了挖掘老技术的应用潜力外,将颠覆性技术与传统技术巧妙结合起来,综合权衡应用难度、成本和作战效果等因素,也可以形成实用管用的技术方案。例如,“星链”系统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强大的卫星通信能力基础之上,通过与鹰眼360等商业公司合作,引入商业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一步具备了光学侦察能力,为拨开战场情报迷雾、抢占优势主动提供了更多支撑。

此外,还可以向民用技术延伸拓展,发挥部分商业技术成熟度高、携行方便、成本低廉、与军事行动耦合度高的优势,合理迁移应用为战法创新、战斗力变革提供可能。比如,有的国家将大批量消费级无人机进行军事化“魔改”,挂装手雷和小型炸弹、组成自杀式无人集群,对敌人腹地的重要目标实施远距离精确威慑和袭扰,直观颠覆传统作战样式,引发战法创新高潮。颇具变革意味的是,“民技军用”样式的延伸拓展,使得造价千余美元的民用产品,无论打击什么样的目标都很“划算”,相较动辄几十万美元的导弹效费比更高。

增强技术应用力离不开灵活机动的应用策略。说一千道一万,人始终是技术应用的主体。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应用人群,对于精通单项技术的人来讲,以技术“点”应用为主体,选取专用技术工具进行切片作战场景的量化分析;对于熟悉多领域技术的人而言,以技术“线”应用为重点,突出多类多型技术方案的系统化运用。对于技术储备丰富的人而言,则以技术“面”应用为核心,围绕联合作战的重难点问题、战斗力生成的瓶颈矛盾,研究提出体系化的技术应对方案。点、线、面逐级递进应用,形成全维立体的技术应用体系。技术应用不宜僵化死板,根据不同属性的军事问题匹配最合适的技术手段。例如,针对联合训练实战环境构设难、涉及军兵种要素多、组织实施成本高的问题,优先选用数字建模仿真、虚拟对抗博弈等技术。围绕战场感知手段缺乏、数据处理效率不高的问题,重点运用信息技术予以解决。聚焦军事决策水平不高、自主行动能力不够的问题,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

技术的充分应用,还需要战场前后方的协调联动。一线官兵根据使用经验对技术进行敏捷改造,开展技术小发明和微创客,配合后方指挥机关从宏观顶层对技术应用的规划指导,前后联动起来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应用活力。革命战争年代,我军自上而下鼓励引导官兵开展技术应用,自发研制拉火管、抛射炸药等器材,发明连炸、悬炸、飞炸等方法,有力弥补了爆破装备的能力不足。同样,前后方因缺乏联动,制约战斗力发挥的例子也不少。二战期间,美军高层固执地认为主力M4坦克仅是步兵的支援力量,没必要更换升级,但实战过程中士兵却发现坦克装甲薄、射速慢,性能上严重落后于德军,想方设法加装沙袋、钢筋混凝土结构,甚至移植焊接敌方装甲残片仍于事无补。军队前后方的错位认知,导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不到一年就损失坦克近4000辆,教训极为深刻。

通过增强技术应用力来加快战斗力转化,既是对技术的全面依靠,也是对技术的有限依赖。也就是说,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首选技术支撑,通过技术的主动利用、创意使用和巧妙运用,不断提升技术对战斗力的贡献度。与此同时,对于一时半会还难以用技术手段解决的问题,还需统筹引入军事经验和专家知识,综合发挥战争艺术与军事科学的融合优势,技艺协调推动科技向战斗力加速转化。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