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号至46号,坐落着一个安静的小院,在游人如织的意大利风情街中并不张扬。这是梁启超晚年于天津的居所,自1915年起,他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此,组织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反袁护国运动,著就了卷帙浩繁的《饮冰室合集》,也实践了赤子爱国的梁氏家风。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时,专门到此处参观,并叮嘱:“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院里的主建筑是两栋浅灰色楼房,人们习惯将东侧一幢称为旧楼,将西侧称为新楼,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饮冰室。“饮冰室”之名,源自《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以此自喻,表达了他对国家危亡的深切忧虑和内心难以言喻的焦灼。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上开辟“饮冰室诗话”专栏,以“饮冰室主人”的笔名,用文字传递着对国家的期望与改革的呼唤。随着梁启超在天津定居,饮冰室书斋也在这里落地生根,饮冰室这一名称终于有了实体依托。
“今兹之役若败,则吾侪死之,决不亡命”
步入饮冰室,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大厅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幅一米左右的巨幅肖像,画里的人物却不是主人自己,而是他的得意门生、立志“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护国将军蔡锷。
蔡锷是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办学时的学生,对学识渊博、思想先进的梁启超十分崇敬,称他“主讲时务学堂,论学则讲知行合一,论政则尚民权”。而梁启超对年幼聪颖、勤奋好学的蔡锷也非常喜爱,称之为时务学堂的“高才生”。二人自此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1915年8月,袁世凯称帝组织“筹安会”发表成立宣言,尽显其复辟帝制的狼子野心。时任袁世凯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全国经界局督办的蔡锷,即从北京秘密前往天津,同梁启超共同商议反袁对策,决心发动护国运动,并相约“今兹之役若败,则吾侪死之,决不亡命”。
梁启超在饮冰室写下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不顾袁世凯“廿万元,勿令印行”的收买和威胁而发表,轰动一时。他制造舆论、出谋划策,以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以及对袁世凯政权本质的透彻了解,揭穿了袁世凯假借民意而推行帝制的伪装,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彻底认清袁氏政权专制独裁的真面目。与此同时,蔡锷秘密联络云南、贵州旧部和各方反袁势力,发动军事讨伐。
在全国各界的声讨和护国军的武力讨伐下,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然而,残酷的战争也摧毁了蔡锷的健康,他的喉癌急剧恶化,1916年11月,年仅34岁的他在医院病逝。噩耗传来,梁启超万分悲恸,不仅在书斋中悬挂蔡锷遗像作为纪念,还倡议创办了松坡图书馆(“松坡”是蔡锷的字)。饮冰室内的这幅画像,正是梁蔡二人爱国爱民生死情谊的见证。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梁启超生命的最后时光,多在书斋与大学讲坛度过。这时候的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新民”上。饮冰室曾是梁启超挥毫泼墨、著书立说的地方。高大壮观的书柜布满四周,与墙面连成整体,是整座建筑内最为抢眼之处。梁启超在此的四万余册藏书,后由其子女遵嘱捐赠给国立北平图书馆,“永远寄存,以供众览”。梁启超一生勤奋,无论从政、从文,还是革命维新,都朝夕不倦,在晚年也为自己制定了宏大的写作计划。1928年9月,梁启超因病住院,未等痊愈,便急于出院,回饮冰室完成《辛稼轩年谱》,终因病情恶化,于翌年1月19日逝世。他曾说:小小的病何足以灰我的心,我现在早已兴会淋漓的做我应做的工作了。
梁启超是一位公认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他治学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从学术探讨到政治主张,他的文字敏锐犀利,如同锋利的剑刃,刺破了时代的迷雾。郭沫若曾这样评价梁启超的文章:“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象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漫步故居,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梁启超炽热的爱国心、报国志,还时刻体会着家庭的温馨和力量。在这处宅院,于梁启超之后还依次走出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等多位文化名人和学术巨子。梁启超有九个子女,他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情怀和趣味,融入了几代后人的血脉,书写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展厅陈列了梁启超晚年写给孩子们的众多书信。在家书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而是处处渗透着炽热的情感、细致的关怀、深沉的思念和谆谆的引导。“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做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的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梁启超的小儿子,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火箭专家梁思礼曾回忆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故居内张贴的《少年中国说》,每每读来,总是令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梁启超投身救国的热血和牵挂家人的温馨已经和这座建筑一起,融入天津这座城市的记忆之中。看着院内遒劲有力的“无负今日”四字题刻,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梁启超忧国思民的拳拳之心。历尽千帆,时代更迭,他所表达的新民、强国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