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至1927年,钱玄同在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任导师,积极向《新青年》投稿,他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其言辞,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甚至不无偏激。
然而,同样一个钱玄同,在生活中却非常执守旧礼。
钱玄同出生那年,其父钱振常已62岁,哥哥钱恂已经34岁,父兄对他管教甚严。他少年时父母双亡,一直跟随钱恂夫妇生活,习惯于凡事都要禀命于兄长。他视兄嫂如父母,礼数周到。其妻子是哥哥选定的,他不乐意,却不敢当面表示异议,更不敢反抗。每到阴历年,还携妻领儿去哥哥家拜祖先。
钱玄同为《新青年》撰稿,千方百计瞒着家人,生怕哥哥看到这本杂志。钱恂曾任清国驻日、英、法、德等国公使或参赞,爱吃西餐,只要有空,钱玄同一定会做跟班,陪兄嫂去德国饭店吃饭。他的嫂子单士厘出过洋,是最早裹着小脚走向世界的知识女性之一,著有《癸卯旅行记》《归潜记》等,80高龄时想编一本清代闺媛诗文,钱玄同不辞劳苦亲自复印、校对,还为此书设计了一个依“广韵”排列姓名的索引。
钱玄同对自己的老师始终毕恭毕敬。1932年章太炎到北平讲学,在日本跟随其学过经学的钱玄同特地前去侍奉。因听讲者多为北方人,听不懂章太炎的余杭方言,每次讲学,都是章太炎讲一段,钱玄同再用普通话“翻译”一段,其他门人或写黑板或倒水。要知道当时的钱玄同已被人视为文字学方面的大师级人物。若干年后,钱穆写到这件事时,对包括钱玄同在内的章氏旧门人之“拘守旧礼貌”依然艳羡不已。
钱玄同在思想与行为上的矛盾,使人不自觉地联想起巴金小说《家》里的觉新。觉新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内心里有人权、平等、独立等等观念,向往自由恋爱,实际生活中却恪守封建礼教,以长辈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对其摧残青年人幸福的行为一忍再忍。显然,钱玄同也具有这种“思想上新,行动上旧”的性格。
钱玄同的内心矛盾与其经历密切相关。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了重孝道、讲等级、尚秩序的传统教育,后来虽然对旧文化有一定反思,可心灵深处的积淀常常会在特定的环境中释放出来。更重要的是钱玄同有一种特殊心态,即希望通过个人牺牲堵住守旧者的嘴巴,以换取社会观念的更新和子孙后代的幸福。
在谢绝别人纳妾的建议后,钱玄同说过这样一段话:“三纲像三条麻绳,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一代代缠下去,缠了两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缠的三条麻绳。我们以后绝对不许再把这三条麻绳缠在孩子们头上!可是我们自己头上的麻绳不要解下来,至少新文化运动者不要解下来,再至少我就永远不会解下来。为什么呢?我若解了下来,反对新文化、维护旧礼教的人,就要说我们之所以大呼解放,为的是自私自利,如果借着提倡新文化来自私自利,新文化还有什么信用?还有什么效力?还有什么价值?”
不管我们对钱玄同“思想上新,行动上旧”的“觉新性格”持何种态度,他那种为了子孙后代幸福甘愿奉献自己的无私精神,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也大大超出了《家》中的觉新的境界。(游宇明)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