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边地的冰河
■柯青坡
6年前,我偶然间翻开这部短篇小说集《科恰里特山下》,书中以广袤荒凉的西域边疆为背景,用11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讲述了戍边军人和边民的生命传奇。尤其是书中表现当代军人在极限环境中的艰辛与坚忍,以及带着边地寒意的文字,都给我深深的触动。
后来我知道,《科恰里特山下》源于作家董夏青青在新疆9年的生活经历。她多次前往博尔塔拉、伊犁、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的边防连队,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她经历了戍边生活的艰危困苦,感知了边防军人在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惑与艰难。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能用三言两语遮蔽他们十年八载的生活,不能假装洞察一切,把自己的声音安在他们嘴上。我更倾向于在大量现实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虚构的情节安排,让人物们自己行动,自己说话,完成自己的纸上人生。”“不让他们的故事在作者的陈词滥调中,失去击打人心的力量。”11个故事,几乎每一篇都与“我”相关,“我”多数时候作为采访者存在。这一写作方法使作家可以通过真实的还原书写,为我们展现出边疆军人的生活实景和心灵风景。
在书中,“我”和军医躺在人武部安排的招待室里,军医已经熟睡,“我”想到两年前,连队进科恰里特山巡逻。大雪阻路,冰面破裂,排长的马打滑侧摔,排长跌进冰窟,顺水而下。随行的人下马去追,透过冰层他们看见排长仰起的脸,却无法抓住他……
我驻守在北疆边关。在过去当排长的3年多时间里,每年冬天巡逻,我几乎都会走过凝固的冰河。小说中描述的危险,是我身边许多北疆官兵可能都要经历的日常。每每读到此处,我感觉就像温热的脚踩到冰河上坚硬而又尖锐的冰凌一般,思想的共鸣一下子在刺痛中钻进血肉。
因为工作原因,我采访过在内蒙古边防巡逻路上因舍己救人而英勇牺牲的烈士李波身边的战友。采访中,班长宾龙对我讲述了他与李波顶着白毛风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雪原上接光缆的故事。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让两人冻得瑟瑟发抖。
后来,一同巡逻的战友跌落冰河,李波挺身相救,用自己的生命托举战友出险境。那时,他在想些什么?
在《科恰里特山下》篇章的结尾,董夏青青笔下的“我”想到:“如果不是他,掉下去的会不会是自己?如果掉下冰窟的是自己,有谁会追出去那样的一段距离?科恰里特山下的人都想过这个。对我来说,这些已称不上是值得多想的事。”
许多时候,当我问起边防官兵巡逻的艰辛,他们常常没有过多言语,说出口的也往往是一句“习惯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是无需多想的事,是一份责无旁贷的使命。
今年,我到基层连队担任指导员,《科恰里特山下》这本书被我放在连队图书阅览室里。很快,它就成了官兵争相传阅的读物。9月老兵退伍前,我看到连队留言本上一位老兵的临别赠言:“那该打的仗我已经打过,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这句摘自书中的文字,凝结着退伍老兵和我们一起训练生活的点点滴滴,此刻一齐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能理解他作为一名边防老兵的情感。如果不是牺牲,如李波这样的战士可能并不会为很多人知道。在这或短或长的军旅生涯里,他们似乎大部分时候都是普通而平凡的。那些他们走过的雪山、冰河与大路,以及他们经历过的风沙、雨雪,是否会在他们的回忆中渐渐变得模糊,但这里的一草一木却深深铭记着他们。他们把汗水倾注在大地上,大地亦把他们的青春镌刻在每一道山川上。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