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两张借谷票,见证鱼水情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1-09 10:19:02

南湖革命纪念馆中陈列着两张泛黄的借谷票,这是红军向群众借粮的凭据。纸面上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谷票”“干谷伍拾斤”“干谷壹百斤”等字样,票面中间绘制了持枪的红军战士,下面书写“此票专为一九三四年向群众借谷充足红军给养之用”,签发者为“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

小小的借谷票,纸轻情意重。它不仅是粮食的凭证,更是人民群众的信任,记载了中央苏区红军在反“围剿”斗争的艰难岁月中,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军民鱼水情,生动展现了中央苏区第一任粮食部部长陈潭秋为保障革命供给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100斤借谷票

50斤借谷票

1934年2月,中央苏区红军正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战场失利,中央根据地范围日渐缩小,国民党军队更是对苏区实行了严格的经济封锁,苏区粮食供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保证苏区红军的供给,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决定向群众借谷24万担。这任务十分艰巨,令粮食部的干部们深感为难。

“粮食就是生命,没有粮食,如何能打胜仗?”时任中央苏区粮食部长的陈潭秋临危受命,他决心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解决这一问题。办法永远比困难多,陈潭秋极富魄力地推行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首先是“开源”,陈潭秋积极印发借谷票,向群众广泛征粮储存。苏区人民被他的热情与真诚所感动,不到半年时间,征粮24万担和借谷60万担的任务便顺利完成。再者是“节流”,陈潭秋大力推行节粮运动,要求群众多种杂粮蔬菜以补充粮食的不足。他还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收集粮食总结》一文,在党报上发表《把节省运动开展到群众中去》的社论,倡议群众以个人为单位“节省三升米捐助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准备长征,中央指示陈潭秋为即将开拔的部队准备5到7天的粮食。当时,苏区缺乏大的粮仓,运输条件很差,要在短短的几天里筹集到几十万斤的稻谷再碾成米,是极其困难的。陈潭秋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统一筹措,他积极发动群众,号召大家上下齐动手、军民齐努力、老幼皆上阵!最终顺利完成了红军长征前的粮食筹备任务。

中央苏区血雨腥风的斗争岁月里,一张张换来粮食的借谷票,不仅是保障苏区红军粮食的生命线,更是紧密联系党和群众的情感线,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信守承诺,凡苏区人民保留红军时期的借谷票,都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领取稻谷或兑付现金。借谷票经历了90年的风雨,已变黄变旧,但它凝结着珍贵的历史记忆,镌刻着共产党人不畏艰难的崇高品质,积淀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人民利益为重,取信于民,成为红军和群众紧密联系相互信任的生动例证,军民一心坚如磐石,也正是人民军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

文章来源: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