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周刊合订本,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藏,《群众》周刊副主编许涤新捐献。
《群众》周刊1937年10月开始筹办于南京,同年12月11日正式创刊于汉口,1938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6年6月3日迁至上海出版。
在国民党的压制下,1947年2月28日,《群众》周刊在上海被迫停刊。1947年1月,《群众》周刊在香港开辟新版,向海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此同时,大量经过伪装改换后的《群众》周刊被运往国统区秘密发行。1949年10月20日,《群众》周刊香港版正式停刊。
《群众》周刊在战争环境和国民党政府严苛的新闻审查之下,并非严格按周出版。从1942年7月15日出版第7卷第13期起,《群众》周刊由周刊改为半月刊,直至1946年3月10日第11卷第3、4期合刊改回周刊。
从1937年至1949年,《群众》周刊存续了12年,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存续时间最长的中央机关刊物。
在国统区创刊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共党报党刊被迫转入地下。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蒋介石曾允诺在国统区出版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但一直予以拖延。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周恩来与蒋介石谈判时又提出希望中共在国统区办一个公开的日报。1937年8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签署文件,同意中国共产党在南京筹办《新华日报》。
1937年10月,《新华日报》在南京筹备基本就绪。由于日军进攻,南京危急,《新华日报》筹备人员撤退到武汉。
到武汉后,国民党湖北当局故意刁难,迟迟不给办理登记手续。报社人员提出,既然报纸不能出版,可以先出个杂志。经周恩来同意,决定出版一份政论性杂志即《群众》周刊。
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武汉出版。
在抗战的不同阶段,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读者需求的不同,《群众》周刊的栏目也有所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类:
为评论性文章而设置的栏目,如社论、短评、来论、专论、时评、时论、代论、两周评论、半月时事简评、半月时评等;
为了解时事而设置的栏目,如通讯、特写、国际一周、国内一周、时局缩影等;
为研究性文章而设置的栏目,如研究、批评、研究与批判、笔谈、书报评介、评介、书评及其他、问题讨论、读书札记、读报杂感等;
为推介性文章而设置的栏目,如广告、介绍新书、名著介绍;
为主要领导人而设置的栏目,如专载、转载、来件等;
为译介国外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文章而设置的栏目,如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资料室、文献、文献与资料等;
为文学作品而设置的栏目,如小说连载、杂文等;
为介绍革命根据地成就而设置的栏目,如边铿、边区报告、解放区报告等;
为介绍抗战大后方而设置的栏目,如后方零缀等;
为编辑与读者沟通而设置的栏目,如编辑室、信箱、读者来稿、读者问答、通信、补白、读者之页、发微谈、启事、致读者等。
《群众》周刊在初创时期,栏目大体稳定,主要有社论、短评、编辑室、转载、来论、来件、通讯、读者问答、通信、介绍新书等。
庞大的作者群体
《群众》周刊自第2卷第24、25期合刊起,扩大篇幅,将《新华日报》中的社论、专论、特写、通讯及国内外大事记收录其中。
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群众》周刊也结合整风运动的精神,设置补白、读者之页、发微谈、致读者等相关栏目,加强与读者的沟通联系,及时查漏补缺,促进刊物群众化。
在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增设边区报告、解放区报告等相关栏目,介绍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人民所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增设笔谈、研究、批判等相关栏目,刊发了大量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论著,并对社会上出现的错误思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群众》周刊的理论性定位由此得以彰显。
坚强的组织领导和优秀的作者群体是《群众》周刊得以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群众》周刊在武汉出版时受中共中央长江局的领导,迁至重庆后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为了加强对《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领导,在武汉时期成立了王明任主席,周恩来、博古、华岗、潘梓年、黄文杰、吴克坚、何伟为委员的党报委员会,负责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和宣传工作。
《群众》周刊社设在新华日报社馆内,作为新华日报社的一部分而存在,由《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兼任《群众》周刊主编。
《群众》周刊拥有庞大的作者群体,主要包括几类:
一是中共中央党政军领导人。毛泽东、王明、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任弼时、朱德、邓小平、刘少奇、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彭德怀、聂荣臻、叶剑英、陈毅、徐向前、左权和刘伯承等都是《群众》周刊的重要撰稿人。他们立足时局的发展,结合自己分管的领域,发表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阐述重要观点。
二是《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新华日报》编辑委员会成员有潘梓年、华岗、章汉夫、杨放之(吴敏)、楼适夷、陆诒。《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编辑委员会的成员有一定的重合性。通过查阅他们的履历,不难发现,他们大都具有高等教育经历,部分还有海外留学经历,同时具备丰富的办刊经验。他们为《群众》周刊提供了优质的稿件,提升了《群众》周刊的办刊质量。
三是中共党内或与中共联系密切的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艾思奇、戈宝权、许涤新、焦敏之、卢竞如、朔望等翻译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章,在国统区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胡绳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为《群众》周刊撰写了一大批史学论文,批驳反动思潮,为现实提供借鉴;周立波、艾青、何其芳、卞之琳、丁玲、周扬、姚雪垠、臧克家等经常在《群众》周刊上发表文学作品,讴歌解放区各方面建设的成就。
“新华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周刊一方面立足现实,积极刊载与现实直接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另一方面侧重学术研究,尤其是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研究,为大后方的文化群体提供发表的平台,做到以史为鉴。
《群众》周刊所刊载的文章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关怀现实又兼顾历史,既着眼中国又放眼世界。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群众》周刊批判了法西斯主义国家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罪恶,抨击了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汉奸投敌叛国的丑恶嘴脸,揭露了国民党破坏团结抗战、独裁专制、腐败无能的本来面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在陕甘宁边区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作为“新华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周刊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