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是北京大学推动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不管两岸情势再怎么艰巨,经费再如何拮据,十年来,论坛规模有大有小,不变的是对于中华文化内涵的研讨与实践的初心,增加学理与历史艺术文化交流,北大发挥文科重点高校的社会功能,也参与两岸文化交流与学术交流的行列。
根据中华文化论坛组委会负责人、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表示,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先生时,提出“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主张,第十届论坛将此作为主题,并获得参会者的积极响应,共收到80余篇论文。论坛主题和分议题的研讨,有助于增强台湾同胞的认同感和中华文化自信,有助于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以中华文化复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助于拓展新时代两岸交流合作的视野和格局。
十年来,来自大陆官方和民间支持,中华文化论坛并未间断,且事后会集结成册,留下了中华文化研讨的印记。中华文化论坛自创办以来,始终以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同胞心灵契合为宗旨,在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围绕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增进同胞情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论坛取得系列研讨交流成果,并受到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两次入选两岸十大交流新闻,一次入选两岸关系十大新闻,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品牌。一个由高校主导的学术文化论坛十年如一日,实属不易。
来自台湾的林中森董事长在开幕致辞中对第十届中华文化论坛隆重举行表示祝贺,并高度肯定论坛在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和华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对其举办盛况深为感叹。他强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脉绵延至今,璀璨夺目。台湾同胞的祖籍绝大部分源自大陆,都是炎黄子孙,文化同根,历史同源,血脉相连,本属中华民族共同体。“九二共识”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石,殷盼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缔造现代中华盛世福境。
对于第十届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几个必不可缺的概念,包括民族认同、文化自信与共同的价值观。其中民族认同强调全体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包括对中华文化、历史、语言等方面的认同。文化自信的内容则包括提倡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至于共同价值观,指的是促进全体中国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从这些概念来出发分析中华民族复兴。
对于大陆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大陆新时代的民族工作的主要主轴线,也是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同时,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趋势,更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然后建立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以及命运与共等重要的共同体概念。
至于如何铸牢呢?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普及、交流合作与政策支持来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层面上透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手段,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了解和认同这一共同体意识。此外,藉由促进交流合作,鼓励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互相了解与尊重,增强民族凝聚力。更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族融合和社会和谐,以保障各民族平等,开创和谐的发展环境。
然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也不少,不外乎就是各民族差异性,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利益矛盾可能会成为挑战。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另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外来文化的影响可能会对本土文化造成冲击,这也需要平衡开放与保护本土文化。故两岸同胞都需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岸同胞应当常来常往,积极推动两岸交流,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强信任,促进心灵契合。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好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透过教育、宣传、政策支持和实践,来实现全体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深刻认同和共同发展的愿景。北京大学十年来围绕中华文化主题,针对环境的变化与需求,进行深入的研讨与探索,多了理论的创新与方法的讲究,相信这十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中华文化研究的珍贵史料(作者刘性仁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