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卓越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科学把握和全面发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这是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缅怀和深远纪念。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特殊的内在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如此类推,以至无穷。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前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基础上,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大论断,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新时代,需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1.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根据马列主义的观点,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始终认为,社会主义要重视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根本原因就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这种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私有制和资产者远远不能驾驭的程度,以致经常引起社会制度极其剧烈的震荡。只有这时废除私有制才不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
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要靠社会生产力。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列宁说过的:“归根到底,战胜资产阶级所需力量的最深源泉,这种胜利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只能是新的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只能是用社会主义的大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的和小资产阶级的生产。”“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在“根据大规模集体生产和最新技术基础(全部经济电气化)的原则改组全部工业的时候,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的巩固才算有了保证”。邓小平同志1957年就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究竟好不好?这要有一个正确的回答。这个制度好不好,决定于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就提出必须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以后,列宁再次提出这一宏伟任务,“现在我们应该注意把全部宣传鼓动工作从为政治和军事服务转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苏维埃共和国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运输业。”社会主义实践首先在落后国家开始,更要注重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快速通道。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并且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能够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所以不仅能解放生产力,而且能快速发展生产力。恩格斯指出:“生产资料的扩张力撑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加给它的桎梏。把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为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社会主义要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社会要想实现按需分配,必须做到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要想消灭私有制和分工,就只有当“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使“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时,社会分工才会消灭;要想消灭阶级,也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提供了阶级消灭的可能性。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
邓小平同志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首先提出来,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揭示了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在人类历史上,一切社会制度在其初期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能做到始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就只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有些具体体制可能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但社会主义可以通过改革完善这种体制,把生产力从旧有体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展生产力,而不需要通过革命消灭社会主义制度来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
2.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同以往剥削社会的本质不同,就在于要消灭因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而产生的剥削及因为剥削和私有制而出现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分化——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与剥削社会的最大差别,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性的精髓所在。“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是最大的阶级斗争。”
邓小平同志把消灭剥削放在消除两极分化前面,表明剥削的存在正是出现两极分化的根源。一切剥削都是凭借生产资料私有制对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剥削。剥削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灭。在一定社会阶段,剥削现象的存在,具有相对合理性,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邓小平同志是从阶级分化的角度来界定两极分化的。他所说的两极分化指的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分化,不是一般贫富分化。他认为,资本主义由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而“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他还指出:“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社会主义要消灭的是资本主义剥削。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以往阶级社会的剥削不同的地方在于,剩余劳动以剩余价值的形态呈现,并且披上了商品等价交换的外衣。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买卖劳动力的时候,互相以“平等”的身份出现,但是离开了市场,就是这种关系:“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由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因此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超过以往剥削。马克思说过:“如果在一个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会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因此,“他‘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马克思还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本身,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资本把积蓄、更新和恢复生命力所需要的正常睡眠,变成了恢复精疲力竭的有机体所必不可少的几小时麻木状态。在这里,不是劳动力维持正常状态决定工作日的界限,相反地,是劳动力每天尽可能达到最大量的耗费(不论这是多么强制和多么痛苦)决定工人休息时间的界限”。资本主义工资形态,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的对立,造成劳动者的全部劳动都得到报酬的假象。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不意味着能够改变被剥削、被奴役、被依附的处境。工人阶级“不应当忘记:在日常斗争中他们反对的只是结果,而不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他们延缓下降的趋势,而不改变它的方向;他们服用止痛剂,而不祛除病根”。工人阶级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应该像马克思指出的:“他们应当摒弃‘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种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趋势不是提高工资的平均水平,而是降低这个水平”,“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其结果是形成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家所占有的资本和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工人的疲困和愚昧的积累。发展下去,就是:“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社会主义因素规定剥削方向。作为社会制度的剥削制度,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已经被消灭,但剥削现象还存在。由于公有制主体地位作用、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共产党的领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作用,在这些社会主义因素普照的光影响下,剥削现象受到制约和影响,并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抓住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3.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终极本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有丰富的内涵,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目的、特点、优点。他反复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战略设想。他晚年始终思考如何落实这个战略确保共同富裕目标。“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992年12月,他强调分配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么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二十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1993年9月16日,他在同弟弟邓垦谈话时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句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严密整体,从最深层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源性问题。
在探讨社会主义本质时,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邓小平同志为什么没有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公有制相对于社会主义本质来讲,属于手段层面,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工具。社会主义本质的五个方面,都隐含了公有制这条主线。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发展都是在一定所有制条件下进行的,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只有公有制,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恩格斯指出:“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而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
公有制贯穿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各个方面。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我们不允许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现在我们提倡精神文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要逐步增加人民收入,不允许产生剥削阶级,也不赞成平均主义。这涉及吸收外资问题。我们欢迎外国来中国投资、设厂,这里面有剥削,但这只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补充。西方有人认为我们放弃了基本立场和信仰,这不确实。”
在探讨社会主义本质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邓小平同志为什么没有把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上层建筑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我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决定的。这个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社会主义内在地包含党的领导、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文明。德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早就指出:“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臆想的社会主义,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一样。民主的国家,是按照社会主义原则组成的社会的唯一可能形式。”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把握社会主义特征,而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更根本性的。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是从生产力和经济层面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这是更根本性的,属于社会主义的第一级本质。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上层建筑,是第二级本质。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他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指出:“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分重要,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决不能放松,否则,我们非垮台不可。”“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对党的领导,而没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关于民主,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精神文明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是正确的,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世界上腐朽的东西、中国老的东西重新出现,而且已经出现。没有理想,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行,精神面貌可以直接影响物质。延安时候我们有什么?物质条件很差,就靠精神文明,靠有理想,靠坚强的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精神有决定意义”。“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同志1957年就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最民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是最广大人民的一致,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是最有条件,也是最敢于扩大民主的。如果不是不断地扩大民主,那么总的趋势就要发生错误。”他还多次强调:“不要专政不行,无产阶级不搞专政,社会主义一天也维持不下去。无论哪个阶级都搞专政,资产阶级也搞资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不能不讲四个坚持,不能不讲专政,这个专政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有力地对付那些破坏建设的人和事。”“我在法国待过,知道西方对‘专政’不容易接受。其实,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专政。我们还讲民主,讲民主和法制。现在还要扩大民主,并相应地加强法制。”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用国家机器捍卫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搞活、开放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但有办法解决,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没有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二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五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等。这些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和指路明灯,成为邓小平同志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基础。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十月革命前,他认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消灭商品经济,实行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国内战争胜利以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反对根据书本来讨论社会主义,强调要根据实践来认识社会主义。他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因为还没有可以用来论述社会主义的材料。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现在还没有烧好”,“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创造出什么完备的东西,我们还没有一个可以分条列款的定型的社会主义”,我们正“通过实践来学习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晚年列宁一方面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一方面结合实践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他指出,不能把社会主义“圣像化”,应当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将来,或者什么抽象图景,或者什么圣像的问题了……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我们应当弄清这一点”。他曾经提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的实质,“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斯大林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设想,结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他指出:“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中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过:“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各个国家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小的原则和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方面是有不同的。”他认为,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能够更快发展生产力,要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1959年底,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他还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建成社会主义,也有一个‘边’,要有笔账。例如,工业占多大比重,生产多少钢,人民生活水平多么高,等等。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边’,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他坚持和发展公有制,强调共同致富,始终防止两极分化。“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这个问题,只有在新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解决。这就是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因此,毛泽东同志更重视从生产关系方面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不仅在理论上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更重视在实践上践行社会主义本质。他希望社会主义社会不再出现剥削:担心小生产会产生资本主义,在共同富裕方面更重视集体共同致富;担心出现贫富分化乃至两极分化,在农村反对“单干”就是怕出现贫富分化。
邓小平同志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具体过程和最终目标相统一的角度,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本源性问题,破除了从具体模式、离开生产力抽象地坚持社会主义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重大贡献。
2.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基本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基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四梁八柱,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环境、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
3.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很好解决。苏联创立了苏联模式,最后又走向解体。“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九亿多人就要革命。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中国只能是社会主义,不能是资本主义。”“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纠正了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做法,在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实现了思想解放,特别是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找到了改革开放这个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一招,开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邓小平同志1983年就指出:“如果中国要对国际共运、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话,关键是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国际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比重的增加,而且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1989年,他提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1991年,他再次提出:“中国太大,也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垮,社会主义事业就垮不了。”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全面发展
恩格斯说过:“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谷,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
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方面,习近平同志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显然,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判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标准。
在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动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解放生产力方面,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擘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军队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部署,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新的重大突破,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立足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创造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论,这一理论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识性概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创造性地回答了二十一世纪生产力的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发展。这一理论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必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推动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发展。
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阶级观,因为只有坚持阶级观,才能正确认识剥削现象。剥削是原始社会末期阶级出现后的产物。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了奴隶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毫不掩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旗帜鲜明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伟大作用,把无产阶级看作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坚持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消灭剥削”所体现的政治立场,即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阶级立场。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高度肯定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的重大意义,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还联系中国现实,旗帜鲜明提出要防止两极分化。他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防止阶层固化,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要求规范资本行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
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新发展阶段要求,把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作为经济问题,而且作为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指出了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设计了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完整严密的共同富裕思想,极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推进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了中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中国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坚持和实践了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而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结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经验,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重大观点,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更高阶段发展,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振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二级研究员)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