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坚持真理、顾全大局,在重大历史关头敢于挺身而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一生功勋卓著,但从不夸耀自己,把一切功劳归于党和人民。他豁达乐观,经常以诗言志,抒发情怀,并勉励子女崇学立志,勇担时代重任。
三次在重大历史关头挺身而出
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在当地做酿酒、磨豆腐一类的小本营生,心地善良,耿直厚道,办事稳妥,颇为乡亲们所称道。叶剑英的母亲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还常帮人打点短工,补贴家用,是一位勤俭持家、睦族和邻的贤妻良母。父母勤劳、善良的品德,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7岁时,父母省吃俭用供其到当地私塾读书。他埋头苦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7年,他考取云南讲武学校(即原云南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在北伐战争中,任新编第二师代师长。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面临反蒋还是投蒋的关键抉择。后来,他回忆道:“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跟蒋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但是,蒋介石在上海屠杀工人,屠杀群众,变成了十足的反革命!一个革命,一个反革命,阵线已很分明了。参加革命,还是反革命?想了想,只有革命才有出路。所以我就下了决心,通电全国反蒋。”他通过观察,认识到国民党官僚表面上宣扬革命,实际上只谋一己私利,不顾人民死活。而中国共产党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真心实意地为工农大众谋福利。他接触的共产党人如周恩来、叶挺等都是思想进步、光明磊落、言行一致的彻底的革命党人。因此,他多次找到我党同志,表明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志向。我党同志向周恩来进行了汇报,周恩来对此表示欢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入党请求。
叶剑英在后来的一次谈话中说:“当时也不是对共产主义完全理解了,只觉得国民党不行,享乐腐化,必然失败,共产党朝气蓬勃,必然要胜利。后来,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懂得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懂得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它,如同资本主义必然要代替封建主义一样。这样,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就始终坚定不移了。”
7月下旬,中共中央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此时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任参谋长的叶剑英,获悉汪精卫、张发奎等准备以上庐山开会为名扣留贺龙、叶挺,并集中3个军的兵力在德安包围他们部队的消息后,立即约贺龙、叶挺在九江甘棠湖上的一只小划子上见面。他们秘密商议对策,决定采取贺龙、叶挺不上庐山,不接受张发奎命令,军队向南昌集中等重大行动。叶剑英的这一举措避免了党所掌握的军队被敌包围消灭的命运,保证了南昌起义的进行。
长征途中,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分头北上,党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张国焘先是指示左路军按兵不动,1935年9月9日,他又发电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当时,叶剑英最早看到这份电报,感到事关重大,将它交给毛泽东。中央根据这一情况,紧急决定率右路军中的部分部队即刻北上。1937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到这件事时说,“叶剑英同志便将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因为这电报上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当时如果稍微不慎重,那么会打起来的”。196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评价叶剑英的两句话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赞扬他在重大历史关口,能够明辨是非、果敢抉择。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后,“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华国锋请李先念代表他去见叶剑英,征求叶剑英对于采取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解决“四人帮”问题的意见。叶剑英认为,同“四人帮”的斗争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斗争,应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但也要避免引起大的社会动乱。他多次同华国锋等商谈解决“四人帮”的具体行动设想,并于10月初形成稳妥方案。10月6日晚,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对“四人帮”等进行隔离审查,实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愿,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创造了前提。
叶剑英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真理、顾全大局,缜密周到、深谋远虑,显示出坚强的党性和非凡的气魄。他无私无畏,在复杂斗争和严峻考验面前,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从党的事业全局出发,在党的十二大前多次表明自己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愿望。中央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同意他的请求。1985年9月,他同63位老同志一起向十二届四中全会致函,再次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以便让年轻的德才兼备的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全会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通过了《给叶剑英同志的致敬信》,高度评价了叶剑英等老同志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积极促进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表率行动。“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叶剑英所作的这两句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
勇敢承担起时代的重任
叶剑英一生历经无数惊涛骇浪,不管遇到怎样危险复杂的局面,都从容应对、勇往直前。他也将这种乐观豁达、迎难而上的人生态度传递给了子女,勉励他们崇学立志,勇敢承担起历史和先辈赋予的重任。
叶楚梅是叶剑英的长女。1927年12月,叶剑英和张太雷、叶挺等在领导广州起义失败后被迫辗转到香港。叶楚梅在香港出生,直到1937年才见到在广州治伤的父亲一面。1945年,她到达延安一个多月时,刚刚消除对父亲的陌生感,又被派到东北工作和学习。对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初到东北,由于气候寒冷,生活很不适应。叶剑英却希望她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革命的熔炉中去磨炼,教育她说:“你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年轻时看《共产党宣言》都是要掉脑袋的。你们在革命队伍里有追求光明、学习革命理论的自由,有广阔的天地任你们驰骋,要珍惜这个环境,努力锻炼自己。”1946年12月6日,他给女儿写信说:“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急进吧!追上那先头出发的人们。急进吧!再追上一程。那里有广漠无边的地盘,等待着你们去开垦。……欢迎你们能够赶上这一场翻天覆地的斗争。我想你们没有一个是‘坐享其成’的人。你们是铁骨铮铮。”叶楚梅收到父亲的信,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她说,父亲的信使大家深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她决心遵循父亲的教诲,做一个铁骨铮铮的革命者。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属于军事干部学校,后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的叶楚梅克服各种困难,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紧张的学习中。
1948年,中央决定抽调一些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年轻干部到苏联接受高等教育,以便回国后参加国家建设。叶楚梅因为成绩优秀获得赴苏学习的机会。1948年9月,她和邹家华、李鹏、罗西北等21人乘火车离开哈尔滨前往苏联。在那里,叶楚梅选择了国家急需的机械制造专业。在学习期间,她不幸染上肺结核,不得不住院治疗,但仍坚持发奋自学并参加了考试。病情稍有好转,她就迫不及待地返回学校。1949年5月27日,叶剑英又给女儿写信,除了关心她的病情,还鼓励其以后要为新中国建设服务。他写道:“女儿,让爸爸们,把新民主的地基,铲得平平的,让你们后一代,能够在我们的国土建筑起一座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你们不能逃避这一责任,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因此,当着你们还在学习时期,就应该全心全意的为建设我们完全新的中国而努力!”
这封信给远在异国患病的叶楚梅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由于住院耽误了课程,学习时间更加紧张,她不顾病情反复发作,拼命学习,将其当成硬仗来打来拼,她感到的是一种使命的呼唤。父亲那一代人尽最大努力,为她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她唯有以更高的标准回应他们的期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人才。1950年9月22日,叶剑英在给叶楚梅的信中写道:“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人民所需要的人,不是多一个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确有一点本领,拿出来为人民做点事,尽点小螺丝钉的作用。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做人的目的。不要好高骛远,幻想多而实干少。这一点,可要注意。许多人都说你学得不坏,爸爸是高兴的。但应该懂得还不够得很。望继续努力,日进不已地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叶楚梅回忆说:“父亲对我讲的,我一直铭记在心,我知道父亲那颗要我们世世代代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在时时跳动、燃烧,他要我少说多干,要有做一颗小螺丝钉的精神,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当时,叶楚梅不顾一切地努力学习,但因为身体没有完全养好,病情再次恶化,有时候咳血很厉害。后来,康克清去苏联访问结束把她带回国,让她先在父亲身边好好养病。叶剑英不断给她安慰和鼓励,经过半年多的治疗休养,她终于痊愈了。之后,她进入沈阳第二机床厂工作,逐渐成为技术能手和专家,在机械工业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不论是攻城夺堡还是刻苦钻研,叶剑英总是发扬知难而进、敢闯敢拼的精神。他晚年曾手书《攻关》一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首1977年9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永攀科技高峰的励志之作。它既是叶剑英几十年战斗、学习、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后辈刻苦学习、勇于攻关的激励。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首1963年叶剑英在一幅画有竹子的扇面上的题诗,既是他高风亮节、一生为党为民不计浮名的生动诠释,也是他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各种严峻考验面前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真实写照。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