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党性作风100典(一)——陈云:听评弹已不仅是他的个人情趣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11-14 15:29:37

上海市郊的青浦练塘镇青砖黛瓦、绿水石桥一派浓浓的江南风貌。这里是陈云的故乡,是他诞生和成长的地方。陈云出身于一个贫苦农家,幼年时双亲便先后病故,遂被同样贫寒的舅舅收留,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在文化上、精神上的追求。独具江南风韵的民间艺术形式———评弹深深地吸引并打动了陈云。

陈云酷爱听书又不忍向舅舅要钱,便常常靠在书场的墙角门框上听不花钱的评弹,人称“戤(ɡa?i)壁书”。陈云记性很好,每次听完一场书后,都能将故事原原本本地复述给家人听。

书场成了陈云汲取知识、陶冶性情的启蒙学校,评弹也成了陈云一生的迷恋。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1959年,陈云两次到南方休养,又听到了久违多年的评弹。

重听这吴侬软语、琵琶清音,陈云却并不是只管自己享受。听评弹,已不仅是他的个人情趣。他在听了许多书,做了细致的调研后,将几位相关专家、干部请到西子湖畔,提出了如何使评弹出人出书、整旧创新的意见。陈云不仅珍视经典,表示“优秀的传统艺术千万不能丢掉”,还更注重扶持新书。他的“名言”:“对老书,有七分好才鼓掌;对新书,有三分好就鼓掌。”在评弹界尽人皆知。

自称对评弹只是业余爱好的陈云,从“老听客”变成了“研究者”,不仅所听书目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听书笔记,以及51篇关于评弹艺术的论文。

陈云之所以将评弹这一个人爱好变成了自己的职责和事业,如此地关心扶植这一民间艺术,除了少小的熏陶和乡音的情结外,更因为他认为,“评弹艺人及其事业都是属于人民的”。

在那些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年代,唯一能够带给陈云心灵慰藉的,是他一生挚爱的评弹艺术。而在陈云晚年日夜陪伴着他的。仍然是4台轮流播放着评弹的老式放音机。其中两台还是40年代出产的苏制三型放音机。为了表达对民族曲艺的热爱和支持,他还将自己最大的一笔财产——《陈云文选》的稿费,分别捐给了新成立的北方曲艺学校和希望工程。而在他的遗产中,还有另一笔庞大的“财富”——700多盒评弹录音磁带。

(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

(本文选自《党性作风100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年7月)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