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在黑龙江省重要粮食产区哈尔滨市方正县的稻田中,农机开启“黑龙江秋收第一镰”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导语】202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
202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指出,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今年“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科学指引“三农”工作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抓好贯彻落实,结合实际转化为具体行动和举措。
会议强调,要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要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农村稳定安宁。要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闲置农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2024年9月10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拍摄的秋收场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方向目标
【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强调农业基础稳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需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只有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才能确保粮食生产有稳定的土地资源基础。同时,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政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能够有效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合理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既能保障农民的收益,又能稳定粮食市场供应,对于增强农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农业不仅仅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从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到播种、施肥、喷药、收获等全流程自动化,农业机械与科技融合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无可限量的广阔市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才能为农业现代化夯实地基。
【推动农村地区更加繁荣】
农村不仅仅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农村正成为更多人休闲观光、寻找乡愁的好去处。推动农村地区更加繁荣,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产业与城市市场对接,让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推动农村地区更加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努力开创农村繁荣发展新局面。产业兴旺是农村地区繁荣的基础。各地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的繁荣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推动农村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和践行这一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以良好生态为农村繁荣注入持久动力。人才是推动农村地区繁荣的关键。农村的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地区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让农村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地方。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农村地区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推动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农民增收问题,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推动农民生活更加红火,需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一方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持续关注脱贫户和低收入群体,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社会保障等措施,确保其稳定增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要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让其稳定就业、持续增收。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增收潜力,如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产,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腰包越来越鼓。
推动农民生活更加红火,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第一,要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第二,要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农民生活更加红火,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村民自治,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实现乡村善治,为农民生活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铆足干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专家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信号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彭建强认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无论是面对极端天气,还是国际粮食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只要我国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作为支撑,就有了应对的基础。
专家认为,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首先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藏粮于技,就是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走主要依靠提高单产提升粮食产能的路径。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介绍,目前,我国四分之三以上的粮食产自主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充分调动种粮农民和产粮大县的积极性。要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牢牢守住不发生“卖粮难”的底线。持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使主产区财力尽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李国祥认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意味着金融要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金融创新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专家表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继续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地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2024年4月27日,在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立冉果蔬种植合作社,工作人员在直播卖蓝莓苗。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稳产保供: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数据显示,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粮食产量何以再创新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分析,从耕地看,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且耕地质量提升速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稳步推进,中央财政提高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从农业科技看,今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达到新高度,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护航粮食增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此次会议强调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意味着要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因一时丰收而放松。”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表示,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通过提高单产、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支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此次会议从耕地、科技、政策等多方面进行部署。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注意到,会议要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这将有助于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会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朱晶表示,要挖掘良种良机良法对提高单产的潜力,加快良种培育,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钟钰说,会议提出“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这一创新举措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不吃亏,进一步激发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构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守牢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明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当前,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形成了带贫益贫能力较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脱贫人口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消费帮扶等方式分享更多收益。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会议要求,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应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要实行分层分类帮扶,有效精准施策,提高帮扶效能。
李国祥认为,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要在保障基本生活基础上,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组织转移就业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强“造血”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要通过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兜底,完善社会救助举措,确保基本生活无忧。
“培育乡村主导产业要更加注重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让低收入群体在实践中提升本领,也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表示。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6.3%,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李国祥表示,特色产业兴旺,资源禀赋是后盾。要因地制宜把特色优势产业选好、培育好。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做到“服务前置”,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及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探索市场,打造完整、顺畅的农产品产销链。
【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跑、“村BA”等乡村文体艺术活动,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兴庆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必须持之以恒、走深走实,把乡村振兴战略细化为一项一项具体工作抓实抓到位,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叶兴庆说,会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他表示要按照会议要求,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在规划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前瞻性,既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度和便利性,又要避免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专家指出,在乡村治理中,要顺应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把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乡村治理智慧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会议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表示,要更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同时,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动力活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本次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并对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作出部署。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2023年开始,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相继到期,今后5年是高峰期。当前,在安徽、湖南、广西启动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省试点。同时,各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蓬勃发展。
黄季焜说,会议明确“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这项部署将增强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安全感,激发农民长期保护和投资土地的积极性。2025年到2029年是政策实施的集中期,当前务必在做好试点示范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会议明确要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专家表示,工商资本下乡、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带动农民而不是替代农民,应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等产业,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做好“三农”工作,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
当前,各方面正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着力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向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不懈奋斗。
农民在贵阳市开阳县宅吉乡堰塘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收割小麦(2023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中央为2025年“三农”工作划重点
12月17日至1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科学指引“三农”工作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数据显示,过渡期中,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明年的重点任务中,“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居于重要位置。农研中心固定观察点分析处处长、研究员张雯丽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在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就业压力增大背景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2.1个百分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渠道”,曹慧总结了3个方向,包括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保障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以保障农民的财产收入。
张雯丽提到,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下一步,要牢牢把握“兴业”“强县”“富民”3个重点,坚持“因地制宜”“一体发展”,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通过降本稳价促增收、充分就业促增收等举措,千方百计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不逆转。
值得关注的是,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连续两年出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两次会议都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中央对强化基层治理基础,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鲜明导向。”农研中心乡村治理与社会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张静宜说。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新网、央广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