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令如山
■徐荣木
那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故事。
时值农历大年三十,正是万家团圆时。东海舰队接到上级指示,抽调4艘护卫舰执行巡逻任务。舰队决定从驻舟山某部派出510舰、531舰,驻上海某部派出511舰、513舰,组成编队遂行任务。
当时,这4艘舰上的官兵中,有125人探亲休假在外,另有51户家属临时来队。军舰待发,时间迫在眉睫,出发前各项准备和保障任务繁重。
军令如山。彼时,不要说国内没有移动电话,就连有固定电话的家庭也寥寥无几,唯有电报成为信息传递最迅速的途径。当部队发出“令速回”电文时,许多感人的场面随之上演:有人挥泪告别母亲,毅然踏上归途;有人新婚燕尔,却不得不与妻子分别……
一
当时,511舰机电部门舱段兵蒋延兵的母亲因病住院。蒋延兵刚探亲回家,放下行囊便匆匆赶往医院探望母亲。母亲见到久别的儿子,激动得泪流满面。
次日,正当蒋延兵在母亲病榻前悉心照料时,一封“令速回”的电报猝然而至。这封催归的电报和母亲的病情,像两块巨石压在他心上,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
“走!”他没有犹豫,迅速作出决定。
母亲虽然心有不舍,但仍笑着鼓励他:“儿子,你走吧,部队的事情更重要!”
归队的那天早上,蒋延兵向母亲道别后,沿着医院的走廊缓缓向外走去。他眼中含着泪水,咬紧牙关,甚至没有勇气再回头望一眼母亲。
在510舰协助工作的观通长刘杭军,接到紧急电报后,立刻昼夜不停地往回赶。然而,当他匆匆赶到渡口时,却发现最后一班渡轮已经起航,码头上空无一人。他孤身一人,在海边徘徊,冬夜刺骨的寒风让他不禁打了个寒战。
面对这小小的海湾,要是在夏天,他恐怕会一个猛子扎进海里游过去。可眼下,他只能找船家帮忙渡航。
不料,船主一家正在享用年夜饭。刘杭军上前询问:“船家,能否帮个忙,把我送到定海?”船主回绝道:“大过年的,天都这么晚了,我不去。”刘杭军急切地说:“您开个价吧,我真的有急事。”船主好奇地问:“什么事这么重要?”由于涉及军事机密,刘杭军无法透露太多。
船主稍作犹豫,随后提出了数十元的摆渡费。刘杭军虽然对价格有些意外,但他更担心的是时间紧迫,此时距离最后归队时间只剩下10多个小时。于是,他果断地付了钱,终于得以连夜乘船赶回舰上。
510舰主炮班班长曹永康原计划在正月初四举办婚礼,然而,一封催归的电报发来,使这个家庭充满喜悦的空气似乎凝固了。
军令如山。曹永康当即作出决定,推迟婚礼。新娘因此感到十分委屈,忍不住啜泣起来。曹永康安慰了半天,她才破涕为笑。最终,在大年初三这一天,曹永康返归舰上。
据后续统计,电报发出后的短短5天内,除了因旅行在外或山区通信不便而未能及时联系上的13名官兵外,其余112名官兵均按时返队。
二
除夕之夜,上海黄浦江畔的夜色显得格外深沉。吴淞邮电局的员工们满心期待着早点下班,与家人共度佳节。
就在这时,一名驻沪某部的军人匆匆走进邮电局营业厅。他利索地从包中掏出一份单子,递到一位女营业员的手中。
“同志,这是部队的加急电报,请尽快发出,速度越快越好!”军人急切地说道。
女营业员看到如此多且紧急的电文,心中不由得一惊。在1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仔细数了数,总共有62份电报,需要发往全国各地的不同省市。
她一边设法通知家人,一边坚定地对军人说:“部队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一定完成好!”
当她发完最后一份电报时,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那一夜,舟山定海邮电局也面临着63份急需发出的电报。
在除夕这个特殊的夜晚,邮电局员工加班加点,以最快速度把这些电报发往全国十几个省市。
在这场支援部队的行动中,不仅邮电局职员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官兵背后的众多家庭同样给予了他们坚定支持。
531舰福建籍战士陈魁,在回家的第三天收到了电报。他毫不犹豫地赶往火车站购买返程车票。然而,他的父亲得知消息后,迅速追上他。
“爸,军令如山,我必须得立刻归队。”陈魁急切地向父亲解释。
“儿啊,部队的事这么急,我们自己掏钱买机票,这样可以快些归队!”
在父亲的支持下,陈魁从福州乘飞机前往杭州,再转车辗转抵达定海,最终比原计划提前一天一夜返回部队。
由于家乡交通不便,513舰高炮五班班长张金松,历经长途跋涉,多次转车,终于在小年夜踏入家门。他疲惫的脸庞上,依然可见阳光和海风留下的印记。大年初一上午,他未满月的孩子突然生病了,张金松立刻外出寻找医生。
乡村邮递员送来电报的那一刻,张金松还在外面奔波。妻子颤抖着接过电报,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她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份普通的信件,但电报的紧急性质让她瞬间明白了任务的重要性。
她看着电报,心中一阵纠结。她真想把它藏起来,让丈夫能够安心享受这难得的团聚时光。但是,她深知,作为军嫂,她不能这么做。
于是,她请家中老人帮忙照看孩子,自己立刻骑上自行车去车站买了车票。此时,张金松对这一切还毫不知情。直到他带着医生回家,妻子将电报和车票交到他手中,他才恍然大悟。
深明大义的妻子默默地陪伴他到了车站。挥手告别那一刻,张金松心中既感到酸楚,又涌动着温暖。
三
在拍发催归电报的同时,编队领导还面临一个难题,他们需要向4艘舰51户临时来队家属做劝返工作。这些家属有的来队不满一周,有的刚来一两天,有的甚至除夕当天才抵达营区。可接到劝返通知后,她们无一例外地表示了理解。于是,整个春节假期,这些军嫂们几乎都奔波在路上。
春节前,511舰导水长冯瑞启的妻子带着孩子从河北老家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原本打算趁探亲机会为孩子治疗腿伤。然而,当冯瑞启向妻子说明缘由后,她没有任何怨言。冯瑞启请了半天假,陪伴妻儿前往医院看病。之后,母子俩便义无反顾地离了队。
冯瑞启凝视着远去的列车,车上的妻儿频频向他挥手。他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向他的妻儿,向那列渐渐消失在视线中的列车,敬了一个深情的军礼。
当510舰准备起航离岸时,码头上,一位身形瘦削的女子静静站立着。有人认出她是舰上机电兵陈广斌的妻子,因患病暂时留在营区休养。军舰起航之前,陈广斌反复叮嘱妻子要好好休息。
岂料,妻子不知从哪里打听来的消息。在军舰解缆起航时,她拖着虚弱的身体,怀抱着孩子,静静地站在送行的人群中。
她知道,丈夫的岗位在机舱里,起航的时候是无法见到他的,但还是抱着一丝希冀,目光不停地在甲板上寻觅着丈夫的身影。
陈广斌始终没有出现。她举起孩子的小手,不停地挥舞着,目送着军舰渐行渐远,直至完全消失在辽阔的海平面上……
四
在短短几天内,临时来队的家属们纷纷离队返乡。应召的官兵也陆续归队,并迅速投入繁忙的装备抢修保养工作中。此次遂行任务的4艘舰中,有3艘曾在前一年执行过远航巡逻、演习等重大任务,因此舰艇的机械检修保养任务显得尤为繁重。
大年初一的夜晚,江南的山山水水掩映在一片璀璨的灯火之中。
此时,海军某厂工人柏明道正与家人围坐在一起,为岳父庆祝70岁寿辰。屋内欢声笑语不断,气氛热烈非凡。
就在这时,工厂值班室突然来人,通知柏明道需要紧急抢修舰上机械。这位有几十年工龄的老师傅、内燃机组组长,立即放下手中的筷子,准备前往舰上进行抢修工作。
岳母问他:“你不能吃完饭再去吗?”
柏明道说:“我虽非军人,但保障军舰机械安全,是我们职责所系,耽误不得啊!”
柏明道拱手向家人致歉后,立刻转身出门,融入茫茫的夜色之中。
在531舰的雷达机房中,几位工人和官兵正全神贯注地对舰上的几部雷达进行维修。他们已经连续奋斗了3个昼夜,双眼熬得通红。但他们谁也没有喊苦,直到所有故障都被排除。就这样,他们在机房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同时,在513舰的机舱内,几位工人正在紧急抢修一台发电机。他们身上沾满了油渍,整个春节期间都全身心投入维修工作中。工人们的饭菜热了又冷,冷了又热,谁也顾不上吃饭。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快修复机器。
当工人们终于完成任务,从机舱中钻出,眺望着远处灯火里一派祥和的城市,他们疲惫的脸上露出轻松的微笑。
这微笑,不仅源于舰上官兵那期盼的眼神,更深深地源自于他们内心的信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