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小直径制导炸弹
■苏 健
TOLUN制导炸弹。资料图片
1月中旬,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发布消息称,由该公司研制的安卡-3飞翼无人机首次从内部弹舱投放了一枚TOLUN制导炸弹。此举标志着该型制导炸弹又获得一种新的搭载平台。
TOLUN制导炸弹,是由土耳其相关科研机构与阿塞尔桑公司联手研制的一种小直径滑翔制导炸弹。它的体量、外形、功用与美国空军使用的GBU-39/B小直径炸弹(以下简称GBU-39/B)非常相似。
GBU-39/B长约1.8米,直径约0.19米,重约110千克。借此体量,GBU-39/B在一些方面力压传统制导炸弹,如造价较低、射程较远,可大量装备用于打击众多低价值目标,战机单架次飞行任务可携带数量更多的炸弹,从而提高作战效率等。TOLUN制导炸弹长1.8米,直径0.17米,重139千克,显然也想借此体量获得上述“实惠”。
外形方面,两者也颇为相似,都采用可折叠菱形弹翼设计。这种设计能产生较大升力,使炸弹滑翔得更远。借助这种设计,GBU-39/B航程可达111千米,而TOLUN制导炸弹的航程为102千米。两者的尾部,都有4个翼片控制面。这些控制面与全球定位导航和惯性制导装置的配合,可将炸弹导向要打击的目标。
功用方面,两者的共同点不少。如GBU-39/B具有硬化的鼻锥,能穿透经过强化的掩体,打击地下设施。TOLUN制导炸弹同样拥有结构特殊的弹头,能在射程55千米情况下击穿厚1米的钢筋混凝土。GBU-39/B“进化”到GBU-53/B时,在前者制导方式基础上,增加了多模导引头(包括红外、毫米波雷达和激光制导)和双向数据链,实现“人在回路中”控制。TOLUN制导炸弹的研发商则是在研制TOLUN-IIR制导炸弹时,赋予了后者被动红外成像导引头和双向数据链,使其拥有了“全球定位导航+惯性制导+被动红外成像末制导”复合制导体制,获得了对陆地、海面移动目标的打击能力,并使炸弹在投放后也可接收到更新的目标坐标。
搭载平台方面,GBU-39/B可由美国空军多种战机搭载,也可改装由无人机搭载。TOLUN制导炸弹也体现出这一趋势。它不仅能由土耳其空军的F-16战机及“游骑兵”无人机携带,还在近期完成了安卡-3飞翼无人机从内部弹舱的投放。
尽管相像之处不少,但两者也有很大不同。GBU-39/B目前已在多国空军服役,经历了实战检验,其圆概率误差据称可达1米,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陆射版”,应用范围更广。TOLUN制导炸弹则不同,近期才开始列装土耳其空军,其参数目前只是纸面上的指标,具体作战效能如何,还需进一步观察。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