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青潘科伸:北京之行增进两岸理解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5-02-20 12:01:34

华夏经纬网2月21日讯:据香港“中评社”报道,“当站在太和殿前仰望飞檐斗拱时,我突然理解了‘文化根脉’四个字的分量。”来自台湾大九学堂的青年学员潘科伸近日接受香港“中评社”专访时,这样描述他首次北京之行的震撼体验。在为期四天半的访京行程中,他通过实地参访完成了一场跨越海峡的认知更新。

故宫的朱墙黄瓦成为潘科伸打开历史记忆的密钥。作为明清两代政治中枢,故宫的建制格局处处彰显着“大一统”的治国理念。那些在台湾课本里见过的“太和”“中和'”匾额,此刻以实物的形态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之前就对行程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故宫。”潘科伸对记者说道,“作为近代王朝的古都,故宫不仅是北京的核心,更是吸引我深入了解的地方。”在两个小时的深度参访中,他多次驻足、仔细观看,这种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正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基因。

故宫之行结束后,晚宴上的氛围异常融洽。潘科伸回忆道,晚宴上有人提议各组轮流带动唱歌,以增进气氛。欢唱过程中,许多台湾的老歌成为了各组的主打曲。“音乐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语言,它打破了两岸之间的差异,让我们更加亲近。”音乐消弭了地理的区隔,两岸青年们突然意识到彼此共享着同样的文化DNA。潘科伸回忆着那晚的欢唱,脸上洋溢着笑容。

潘科伸还向记者分享道,访问的第四天,潘科伸与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学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收获了一些“冷知识”。大陆学伴提及网络戏称清华为“留美预备校”时,潘科伸敏锐捕捉到话语背后的复杂情绪。在他看来,这既折射出公众对顶尖学府的期许,也反映出全球化时代的人才流动困境。就像台湾青年也常被问及“为何要来大陆发展”一样,其实人才环流本就是文明进步的常态。潘科伸表示,“这个称呼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觉得既有趣又有点无奈。校方已经多次澄清,但部分网民还是乐此不疲地炒作这个话题。”

谈到两岸关系,潘科伸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两岸因为政治局面和大环境因素,陷入了长期的僵局。这种僵局导致讯息无法流通,进而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演化为仇恨。”他强调,要想解决这个僵局,双方交流和有效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无论立场如何,积极处理两岸事务和加强有效对话,总归是好事。”当下,两岸的困境犹如被按下暂停键的时钟,但时间却从未真正停滞——台湾夜市飘散着山东煎饼的香气,北京胡同里的台菜馆大排长龙,这些生活细节才是真实的民意温度。青年交流也正如此,文化、教育、科技的持续施力是突破刻板印象、消除误会,进而增进理解的关键。

作为两岸交流活动的“资深”参与者,潘科伸已参加过两次随团访陆。从最初的新奇围观,到如今能就两岸青年交流提出具体建议,这种成长正是交流的价值所在。“虽然身边还是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但这几次的参访经验让我对大陆和两岸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坚定地说,“因此,我更有意愿持续投入于此,跟随基金会赴陆交流,为增进两岸的理解和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