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需雕琢方成“才”
■赵 恒
●越是吃劲岗位、艰苦环境、重大关头、严峻挑战,越能磨砺意志、锤炼胆魄、增长才能
“成材”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其中有“天下马有成材”之说。在现代汉语中,“成材”与“成才”意思相近,都可指成为有用的人才。事实上,“材”本义为木材,也指可雕琢打磨的材料;“才”则指有本事、有才能的人。这两个字的区别告诉我们,“材”需要经过雕琢和历练方能成“才”。
实践出真知,历练长才干。无数事实证明,实践是提升认识、增长才干十分重要的途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边学边干,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辩证法!”军队人才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在强军实践中千锤百炼。当前,青年官兵普遍文化素养高、开拓精神强,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正值成长成才的“黄金期”。要在最有精力、最有干劲的时候,积极学习、主动历练,掌握真学识、练就宽肩膀、练成硬本领。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越是吃劲岗位、艰苦环境、重大关头、严峻挑战,越能磨砺意志、锤炼胆魄、增长才能。难啃的“硬骨头”不仅是考验人的“试金石”,往往也是促人成长成才的“磨刀石”。实践反复证明,越是难干越长才干,越是考验人越能塑造人。青年官兵只有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才能成长为“疾风劲草”“烈火真金”。要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豪”,将风险视为考验,把挑战当成机遇,知重负重、知责担责,主动到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开阔眼界,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一线磨练本领,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难题中积攒底气、增长才干。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从古至今,那些所向披靡的战将大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摸爬滚打出来的。基层作为部队战斗力的基础,不仅是部队建设的前沿阵地,更是青年官兵历练才干、磨练意志、锤炼品性的大熔炉。青年官兵要主动到基层一线特别是艰苦地区锻炼成长,真正扎根基层沃土,踏踏实实学习,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奉献,在应对艰苦环境、繁杂琐事、复杂矛盾中厚积薄发,打牢行稳致远的素质基础,最终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多经事方能成大事,敢用才方能出人才。青年官兵有了历练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历经风雨的“雕琢”才能激发无限潜能,实现从“可塑之材”到“拔尖人才”的跨越。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各级组织要善于发现、大胆使用、用心培养优秀人才,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主动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历练,循序渐进培养其承担重大任务的能力,充分挖掘其潜力。诚然,人的成长都需要一定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走弯路,甚至犯错误。对于处在“拔节孕穗期”的人才,各级组织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尽可能创造暖心包容的环境,搭建大有可为的舞台,不断为人才成长搭台助力,为强军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