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谈谈噪声性耳聋
■黄文捷 于 宁
军营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嘟嘟嘟”的哨声、“隆隆隆”的发动机声、“嘀嘀嘀”的电台声、“砰砰砰”的枪炮声……这些多彩的声音交织成了一首“军旅交响曲”。但在感受这些军营特色声音时,还要注意听力的潜在杀手——噪声。
噪声对人的听力影响很大。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生时,不仅会使人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不适症状,甚至会影响官兵的作战能力。如果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还会导致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噪声性耳聋。
噪声是如何影响听力的?我们的耳朵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外耳收集到的声音经过中耳鼓膜、听小骨传入内耳,引起内耳淋巴液波动,振动基底膜,内耳毛细胞受到刺激而感音。随后,毛细胞把声音的机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听神经传入大脑听觉中枢,我们就听到了声音。由此可见,毛细胞是听觉系统的关键感受器。声音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产生听觉。但如果声波过度强烈,就会损伤毛细胞,从而导致听力下降。一般来说,噪声强度越大,听力损失出现得越早、越严重;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时间越长,听力损伤程度越高。同等分贝下,高频噪声较低频噪声损害大,脉冲噪声(突然爆发、持续时间极短的高声压级噪声,如爆炸声、枪声、雷声)比稳态噪声(长时间稳定存在,且强度变化较小的噪声,如发动机噪声、空调运行声、工厂机器轰鸣声)损害大。
战友们在日常工作、训练中,可通过以下3招远离噪声性听力损失。
噪声分级标识。一般来说,每天在85分贝以下噪声作业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不超过8小时,听力是相对安全的。如果作业场所超出这一噪声限值,应设置噪声分级标识,同时还可使用吸音材料减轻噪声带来的危害。处在噪声暴露岗位的人员,应佩戴防护器材;也可通过科学轮岗的方式,避免长时间接触持续的噪声刺激。
采取防护措施。官兵长时间暴露在一般噪声作业环境下,如飞机机舱内的噪声、装甲车的噪声,可使用耳塞、耳罩等被动降噪防护装具,保护听力。在机场、甲板等强噪声作业环境下,需使用主动降噪型耳塞或耳机等主动降噪防护装具。在爆破、机械运作、飞机起落等突发噪声环境中,如果不能及时远离或者佩戴防护装具,可以通过闭口捂耳,使用棉花、海绵、卫生纸等堵塞耳朵的方法进行防护;也可以张大嘴巴,通过打哈欠或做吞咽动作,平衡外耳与中耳压力差,防止外部压力过大损伤鼓膜。
及时就医治疗。官兵一旦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不适症状,应第一时间远离噪声并及时就医。一般在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病的72小时内就诊,听力恢复的可能性最大、效果最好。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克服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临床上常见的治疗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抗氧化剂、营养神经药等。若合并鼓膜外伤、耳内感染等病情复杂的患者,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必要时需要佩戴听力辅助装置。
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保护听力也是维护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环节。建议战友们增强听力保护意识,掌握防护方法,科学应对各种噪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