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15年高原植树播种梦想,"李自兵们"用赤诚之心种下"绿色长城"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3-31 15:50:51

    藏北高原,海拔超过4500米,空气含氧量低,冻土层厚,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禁区”。在那曲军分区某连官兵心中,绿色是希望的象征;种树,就是在心中播种梦想。

    一茬茬官兵接力守护高原,延续着心中对绿色的渴望。栽苗、浇水、施肥……每年春天的高原上,官兵们辛勤地耕耘播种,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绿色生命。

    人能扎根,树也能扎根。官兵创新种植方法,以顽强的精神与恶劣环境抗争,最终让树苗在高原扎根。种树,如今已是连队一项优良传统,官兵们播种梦想、寄托希望,内心总是充满阳光。

    走进连队荣誉室,一幅手绘的“植绿地图”格外显眼。连队每种活一棵树苗,都描绘在这张图上,官兵用心记录着他们的追梦之旅。从最初稀疏散落的几个绿点,到如今密织成片,绿色在高原扎根,温暖在官兵心中流淌。

    一级上士李自兵是连队兵龄最长的种植员。每年清明节前夕,他都会带着战友对连队周边的树苗做一次登记。如今,已有2000多棵树在生命禁区扎根。这一不断被刷新的数据,承载着连队官兵的汗水与梦想。

    种活一棵树,收获一种幸福。三级军士长马洪章曾听老班长说,当年,他们为了种活树,给树苗罩油桶、穿棉衣,把维生素溶入水中浇灌树苗。

    “听说那曲的风会吃掉每一片嫩芽,那就让信仰咬住石头、咬碎冻土。”这是铭刻在营区戍边石上一句来自战士的豪言壮语。

    在那曲,每一棵树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为种树挥洒汗水的军人都值得被铭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连队,感受边防军人的绿色梦,感悟他们的顽强与执着。

    ——编 者

    15年,在高原种下“绿色长城”

    ■杨彪志  唐  鹏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跟老兵学种植技术。

    “高原如此广阔,我就不信种不活一棵树”

    初春清晨,藏北高原,风裹挟着雪粒。

    那曲军分区某连一级上士李自兵单膝跪地,用戴着手套的手,轻轻拂去云杉幼苗上的积雪。望着树苗上即将抽条的新芽,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15年前,还是新兵的李自兵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他能和战友在生命禁区种活2000多棵树。

    来到那曲,李自兵才发现,在家乡云南随处可见的绿色,在高原却如此罕见。因为渴望在高原见到绿色,有次探亲归队,李自兵把几株树苗带回了高原。

    彼时的连队营区一片黄褐色,过去官兵们想方设法种活的树苗,没多久就夭折了。

    李自兵将土壤装入水桶,将树苗栽种在水桶中,在水桶外面裹上棉被,摆放在温室中。不久,树苗发芽了,李自兵再把树苗移栽到温室的土地上。可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天气,让本已抽芽的树苗一夜间枯萎。

    李自兵在温室中测量了温度,用指尖摩挲着一截干枯的树枝,脸上写满失落。那截枯枝,被他放进一个铁盒保存起来:“每次看到这截枯枝,就会重新唤起我心里对绿色的渴望。”

    “高原如此广阔,我就不信种不活一棵树。”不服输的李自兵更投入地去种树。然而,一切并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

    那曲自然条件异常恶劣,冻土层深达两米,军犬用爪子刨地都会渗血,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

    一位作家这样描写彼时的那曲:“镇上纷繁驳杂,什么都有,只是没有一棵树。”

    春天,在内地随便插根柳枝就有可能生根发芽。可在那曲,一镐下去,火星四溅;一锹下去,沙砾飞扬……

    条件越是恶劣,越是激发出李自兵的斗志。为了照料树苗,他在温室搭了一张床。寒冬腊月,他顶风冒雪,去室外观测情况、记录数据。

    在温室一侧,有一个老旧的铁皮柜,里面摆放着23本笔记。打开来看,这些泛黄卷边的纸页,记录着李自兵和战友们奋斗的执着。

    “2012年,辛苦种植成活的玫瑰,不知什么原因,枯死了。”

    “2013年4月7日,第42次扦插实验失败,红柳根系全部冻死。”

    “2018年冬至,气温较往年更低,冻土层变厚,要调整覆膜厚度,搭建过冬暖棚……”

    这23本笔记,记录着一种精神,见证着一群军人将一个个绿点“钉”在那曲的15年。

    连队官兵种植的红柳林。

    “越不了冬的树,无法等来温暖的春风”

    春天,在藏北高原十分短暂。为了种树,只能与时间赛跑。

    “每年冻土解冻的时间,只有几十天。”李自兵说,为了帮助树根扎深长壮,连队邀请院校专家到高原传授育苗技术,帮助改良温室,让小树苗首先在室内扎根。

    然而,每次把存活的树苗移栽到室外,它们的根系一旦延伸至永冻层,就像被装入冰箱,存活的概率并不高。

    “树根扎不穿永冻层,咱就帮它们扎穿!”李自兵深知这样一个道理,“越不了冬的树,无法等来温暖的春风。”

    2021年深冬,滴水成冰的天气,李自兵带领种树突击队,在营区东侧开辟试验田。从清早到傍晚,大家轮流抡锤,虎口都震麻了,才凿出几个浅坑。

    “用火烧!”李自兵想起老家“烧荒育苗”的栽树方法。他组织战友将烧热的柴油浇在坑里,坚硬土层被浇出一个个深坑。官兵们继续“趁热打铁”,轮番抡锤。“差不多2米深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战士的手电光束下,暗红色的松软土层露了出来。跳入深坑,捧起一抔松软的土层,李自兵激动不已。

    当最后一筐混合着牛粪的基肥被填入深坑时,一场暴风雪不期而至。李自兵和战友冲回宿舍,抱来自己的棉被,覆盖在刚挖好的树坑中。

    “新土还没压实,我们就守在这里等雪停。”那个寒夜,官兵们裹着大衣,守着他们开凿的树坑。夜深人静,担心大家感冒,李自兵对战友们说:“大家先回宿舍,树坑可以明天再挖,再好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

    那晚,李自兵给妻子发信息:“今夜,我们在守护这片雪域的新绿……”

    官兵种在阳光棚中的葡萄树结出果实。

    “温暖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

    树种下去,新的战斗才开始。

    为了解树苗根须的发育情况,李自兵专门学习育苗技术。填好基肥,护好树根,他和战友为树苗裹棉被、搭雨棚。针对新树种,他们在新建阳光棚反复试种。

    2019年的春天,一个傍晚,天气预报称一场风雪即将到来。当时李自兵正带人在室外栽苗,他横下一条心:“大家拼一把,今晚把这批苗栽好!”

    这批树苗来之不易,是向上级专门申请购买的。不久前,从林芝启程的树苗因车辆抛锚延误,叶片在运输途中“卷边”。这让李自兵心疼不已。谁知刚种了几天,就来了风雪,他担心树苗种不活。

    一名新战士想上手扶着树苗,他反复叮嘱:“小心啊……”

    把树苗扶进树坑,填上土,李自兵还在担心,用新土栽种,树苗经不住狂风袭扰,有可能被连根拔起。

    他提议,连夜为每棵树做临时“防风罩”。大家积极响应,主动想办法,用帐篷、桌椅、棉被、褥子等为新种树苗搭建了一个个“防风罩”。李自兵对战友们说:“风雪压不倒树苗,温暖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

    深夜,风越刮越大,看到被“防风罩”保护的树苗安然无恙,李自兵这才长舒一口气。

    为了这抹新绿,官兵们付出了太多——

    树种下后,他们将铁皮桶做成“铠甲”给树穿上,用木条制成“拐杖”撑住树干,还在迎风方向搭起“防风墙”……经过不懈努力,官兵们栽种的树苗,挺过一年又一年。

    那年,气象部门预测当年高原气温回暖。多名在家休假的官兵,担心错过播种期,不约而同地提前结束休假,赶回连队,这其中,就有李自兵。

    回到连队,李自兵给妻子发信息:“今年,我还有假期没休呢,等处理完连队工作,我就休假。”当年底,他的妻子到高原探亲,他们一起在树旁散步,度过了一段团圆的日子。

    接下来的春天,又到了植树季,李自兵每天给妻子发信息,“报告”植树进度,与妻子分享树苗成活的喜讯。

    也是在那年春天,全连战友一起分享了李自兵的另一则喜讯:李班长要当爸爸了!

    李自兵(右)和战友为连队海拔纪念碑描红。

    “这是成长的界碑,绿色的长城”

    控根器育苗、深坑栽培法、全方位养护……多年过去,李自兵的种树技术愈发成熟。他探索了一套“四步法”冻土种树技术。

    第一步,育苗,在阳光棚促进根须发育;第二步,挖坑,将树坑挖至冻土层以下,再用牛羊粪和腐殖土铺满底坑;第三步,移栽,在阳光棚培育根须发育成熟的树苗,带着护根土一同移栽;第四步,养护,为每棵树搭建防风防寒暖棚。

    方法很奏效,树苗种植成活率明显提升。这个方法经验,后来得到上级认可,在军分区范围内推广。

    方法对了,更多树种被成功栽种。大家总结经验,精心规划播种时间,不断完善种植方法。在营区附近的空地上,官兵们换土、育苗,栽种出一片“梦中绿洲”。

    周末,李自兵登上营区附近的山顶,眺望一望无垠的荒原。山脚下的营区内,高山柳顽强挺拔,这一幕让他内心升腾出一股难以言说的自豪。

    2022年5月的一天,经过李自兵和战友的不懈努力,终于“连片成林”培育出数百株可以独立在室外存活的耐寒树种。

    那天,阳光明媚,大家小心翼翼地揭开覆盖在树木上的防护薄膜,像是观察着一个个新生命。雪松、红柳……望着它们挺拔的树干、枝丫上冒出的嫩芽,每个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一代人的绿色梦,经过一茬茬官兵的接续传承,如今成为现实。更让李自兵高兴的是,如今种树已经成为连队的传统,一茬茬连队官兵不怕吃苦,扎根高原,把梦想变为现实,把使命举过头顶。

    中士伍长春至今记得,第一次跟随李自兵种树时,钢钎在冻土上溅起火星,手也裂开了血口子,他疼得直咧嘴。李自兵接过工具,一边示范一边说:“树苗根扎多深,全看你的功夫下得有多深!”

    下士马极靖至今记得,他栽种的雪松苗枯萎了,李自兵拿来棉絮,均匀铺在树冠上,又把炊事班的蓄水桶反扣过来盖在树苗上,再用绳子绑紧树干,在地上打地钉稳固。几周后,穿上“羽绒服”的雪松长出了新芽。

    去年夏天,来队探亲的军嫂带着军娃在林中散步。在营区不远处,一片新开辟的苗圃中,李自兵正在给新种植员传授技术。

    “等根须延伸到更深的土层之下,春天就再也赶不走啦!”笑容挂在李自兵脸上,阳光照在他的心房。

    冻土不会说谎,那些深深的树坑,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执着;那些密织的“防风罩”,编织着军人的刚与柔。

    “这是成长的界碑、绿色的长城,这是写给未来的信笺。”15年高原植树、播种梦想,当“李自兵们”用赤诚之心温暖冰封高原,他们种下的岂止是树!

    因为一群边防军人对绿色梦的执着坚守,因为他们不屈的精神,那曲永远是春天。

    官兵为新苗套上“防风罩”。

    官兵在高原成功种活马蹄莲。黄世杰摄


作者:杨彪志 唐 鹏 郭丰宽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