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听海涌》中暗藏的“媚日台独”祸心(上)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海观潮      2025-04-01 14:01:59

台海观潮

    作者 任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经济研究室 副研究员

  台湾公共电视台于2024年8月中旬播出电视剧《听海涌》,不仅收视连连告捷,在串流平台公视+、Hami Video蝉联全站冠军7天,也在LINE TODAY追剧声量榜冲上周冠军,更被视为可能获2025年“金钟奖”的热门台剧。2024年11月,《听海涌》又登录网飞(Netflix),推广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赖清德“文化台独”的又一产品,试图以影视剧来“洗涤人心”。

  “海涌”是闽南语“海浪”的发音。《听海涌》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三名台湾青年被日本殖民政府征召到婆罗洲担任战俘监视员。战后,澳洲军队接管战俘营,发现营地壕沟曾发生42人横尸的大屠杀。台籍战俘监视员被指控犯下虐待和屠杀战俘的罪行,并被送上澳洲军事法庭审判。该剧主要表现了三名台湾青年在历史夹缝中艰难的、尴尬的、荒诞的、困窘的处境,尤其是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迷茫——无疑也以此来指代整个台湾在几百年中被反复殖民的迷茫与彷徨,凸显台湾是所谓“亚细亚孤儿”的悲情。表面看,这部剧也有对日军暴行的揭露、对战争残酷的反思,但是在紧张曲折张力满满的情节之下,却暗戳戳的传递出不少歪曲历史、惑乱人心、立场可议的“绿色意识形态”。

  不少质疑该剧的论者,将剧中大哥新海辉说出的那句“我吃日本米,读日本书长大,我就是日本人”,作为该剧“媚日”的典型例证,但其实仔细观看可以发现,这句话更多展现的是被日本殖民的台湾青年为了努力融入“宗主国”,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催眠。在后续审判环节,日本律师团为了救更多“日本人”而出卖了他,镜头再闪回这句话,无疑显得更为讽刺。

  但是,除此以外,剧中“美日媚日”的情节的确比比皆是。例如,新海辉一心想成为真正的“日本人”,毫无人性地对待战俘,表现的比日本人更狠以后,获得日本上级的肯定,让他从台籍战俘监视员(军属)升为二等兵,而其他日本二等兵不仅对他欣然接受,还很友好的对他说:“以后我们就平起平坐了”,真的拿他当兄弟看待,同吃同住平分战利品;北川小队长还说出“在这里,不管台湾人还是日本人,都是平等的”话语,无疑都是对日本侵略者的美化。观看整部剧会发现,凶残的日本军人只有一两个,大部分日本军人都对台湾人挺友善。更加隐晦但却明显是导演刻意为之的,是该剧的镜头语言与叙事立场。虽然,剧中也表现了日军在战俘营地对俘虏的虐待,包括暴力、殴打、强奸等,但这些都没有给太多的镜头,基本上是点到即止,然而最后盟军轰炸营地的时候,日本士兵被炸的断手残肢、血肉模糊的惨状,镜头却表现得非常清楚。更令人可疑的是,主角之一最小的新海木德被判重刑后,一方面可能因为害怕,一方面也是想到海边去“听海涌”(思乡),结果从审判庭逃跑到海滩,被澳大利亚军人直接一枪爆头,镜头对此画面毫不避讳完整呈现,还专门强调他只有15岁还是未成年,引发观众同情之时自然会反感枪杀他的澳军。而明明日军在营地壕沟屠杀战俘,最小的还是婴儿,对这段情节剧集却仅用罗进福的口头述说轻轻带过,壕沟大屠杀还专门设置“领事夫人自愿求死”来减轻新海志远的罪恶。

  总的来看,剧集的叙事立场完全站在日本人一方。盟军已经要登陆了,还在展现日本军人怎么临危不乱,怎么坚守到最后一刻。也就是说,观众观看此剧时会不知不觉代入日本人的身份和立场,虽然日军虐囚,但他们也是不得已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坏的只是少数,大部分日本军人还是坚毅、英勇又忠诚,而且对台湾人非常友好。明明当时的台湾有那么多反抗日本残酷统治的仁人志士,导演全部选择视而不见,在导演的设定里,没有积极抗日的台湾人,也没有消极抵制的台湾人,只有喜滋滋妄想做日本人的台湾人(老大新海辉)、想证明自己有担当可以娶回日本籍女友的台湾人(老二新海志远)和懵懵懂懂跟着走想获得日本人肯定的台湾人(老三新海木德)。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