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听海涌》中暗藏的“媚日台独”祸心(下)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海观潮      2025-04-02 15:22:52

台海观潮

      作者 任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经济研究室 副研究员

  该剧更大的一个问题,在于故意丑化抗日英烈。《听海涌》将两岸公认的二战抗日烈士,在东南亚侨界广受景仰的卓还来,改名为罗进福,在日军统治下苟延残喘,因痛恨台籍战俘监视员将妻子推进壕沟杀害,在法庭上作伪证陷害新海志远。

  卓还来191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自燕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巴黎政治学院和伦敦大学就读取得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进入“外交部”,1940年出任北婆罗洲山打根领事馆领事。1942年1月,北婆罗洲遭日军侵占,领事馆多位人员来不及撤退,但他已先将机密文件等焚毁,日军以武力胁迫他交出档案资料,但遭严辞拒绝并告知已焚毁。愤怒的日军将他与妻儿全数逮捕并监禁。期间,日军多次威胁利诱他加入其阵营,但总遭拒绝。同年9月,他和妻儿及领事馆人员被押解到沙捞越马都林丹集中营。同时,日军仍继续对他威逼利诱,希望他能领导华侨与日本合作,但始终被拒。日本战败前夕,1945年7月6日凌晨,卓还来遭日军枪杀于当地丛林中。1947年,其骸骨被当地华侨护送运往中国,并在途中接受各地华侨哀悼,运抵后灵位被迁入北平八宝山忠烈祠。9月3日,与其他八位烈士的骸骨在南京公祭后被葬于“菊花台九烈士墓”。1959年,在北婆罗洲华侨各界等倡议下,刻有卓还来简历的纪念碑在其遇害处落成。198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前夕,南京市在菊花台九烈士墓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首次公祭。1987年及1992年,南京市各界人士再度为其举办公祭。198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追认卓还来为革命烈士,并将“革命烈士证明书”颁发于其亲属。

  这样一位宁死不屈、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烈士,《听海涌》里却把他塑造成苟且偷生的奸猾小人,尤其对台湾人很坏。不仅有前面提到在法庭作伪证,“为报私仇故意诬告台籍战俘监视员”,而且明明已经拿到“二战结束台湾人恢复中华民国国籍,应为战胜国公民”的公函,却私藏起来,仍然要求澳洲法庭将台籍监视员当作日本战犯判刑。总之,就是要将抗日烈士塑造成一个工于心计、处处陷害台湾人的中国大陆人。对此,台湾知名文史工作者徐宗懋和撰写《前进北婆罗洲——台籍战俘监视员》的报告文学家李展平决定向公视发起侵权提告,公视却以“创作自由”、“剧中人物并非改编特定人物”轻轻带过。但《听海涌》直接称罗进福是婆罗洲领事,原型人物明显,连造型也类似,说“虚构”未免欲盖弥彰。

  更令人质疑的是,这部剧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历史剧”旗号,甚至导演孙介珩还称通过此剧意图给大家上一堂“学校没有教过的历史课”,但却对历史有着极大的歪曲。

  这部剧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但对于为什么会发生二战,却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通过新海志远的口询问,“既然你们双方都说不愿意战争,那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此时日本军官义正言辞地回答说,“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反抗西方人到亚洲来殖民,我们是为亚洲而战斗”,又说“他们所谓的正义,只是胜利者的正义,你还不懂吗?”这和二战后日本右翼的说辞一模一样,就是把日本侵略的罪恶说成只不过是“战败了”而已,完全不承认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侵略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将它们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大肆掠夺资源。将战争简化为“就像打架,输了的只是拳头没对方硬而已,并没有谁对谁错”。这样一种站在日本军国主义立场的历史观,甚至认同所谓“建立大东亚共荣”谬论的历史观,竟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本剧之中,简直令人震惊。非常明显的是,导演并没有对日本军官的说辞展现任何批判,而是以不置可否甚至还略有赞同的态度在呈现。

  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一直不愿正视历史,反而不断通过“修改教科书”等方式想方设法歪曲、篡改历史,其目的就在于追求“台湾独立”。他们之所以无底线“媚日”,鼓吹日本“殖民有功论”,宣扬所谓“台日友情”,就是试图把“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美化成“日治”,将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与管理视为“明治”、“清治”等,将之混为一谈,归为都是“外来的”,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结,从而达到建构“台独”合理化的目的。也就是说,“美日媚日”的背后其实是“台独”意识形态作祟,“绿色势力”颠倒黑白、认贼作父是为了实现可耻的“台独”目标。

  目前看,《听海涌》不仅在台收视率高,还被推向国际广泛传播,甚至在大陆某平台获得8.4的高评分。这样一种伪装成“揭示被遗忘的历史”的影视剧,由于有民进党当局大笔资金投入,又制作精良且通过国际媒体传播,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而收获大批观众的青睐,让对台湾问题了解不深的观众在不知不觉间接受“台独意识形态”的熏染。通过“文化产业”对内“洗涤人心”、对外传播“台湾意识”的“文化台独工程”,将在两岸及国际社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危害,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