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张立齐:应铸造台湾同胞身份国族认同感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2-01-05 17:08:01

  (记者 梁帆)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张立齐日前在中华文化论坛上发表论文,题目为“新时代两岸同舟同铸文化身份国族认同”。他指出,论文围绕的核心将以发展的视角“解决台湾问题”,促进新时代两岸青年参与融合发展,新时代两岸同舟同铸文化身份国族认同的思路。

  张立齐表示,在当前两岸仍然处于相互割裂和两岸关系发展不稳定的局面下,应从功能性整合的机制中思考探索进一步两岸融合发展的机遇与实现融合的路径。其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探究“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经验。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1949年初毛泽东就提到要用北平或绥远模式来解放祖国尚未统一的地区,9月朱德在政治协商会议上做出三项保证,其中一项就是解放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全部领土,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个中国原则是对台政策的核心基础,从一九七九年邓小平开始实行和平统一方针,和形成了“一国两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江泽民在一九九五年一月发表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时,明确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一直以来对台湾的政治原则也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1992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就确定下来两岸两会达成了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共识,就是“九二共识”的根本意涵。

  第二,警惕台湾当局的“和平拒统”。民进党在陈水扁时代之所以能够开启两岸交流、通商等等事务性交往,是因为利用“九二共识”这个说法,替代了一个中国原则的论述,台湾方面从2000年开始就为了刻意扭曲而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民进党强调台湾已经是一个“独立国家”不断地诋毁“九二共识”与大陆制造事端,就是因为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民进党蔡英文一上台就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不断给台湾人民营造一个台湾已经是一个“独立国家”的错觉,甚至民进党执政后一切作为都时刻意营造台湾是国家的意识,利用炒作“大陆打压”来营造大众悲情,利用同情心同理心来建构错误的“国家”认同。要避免在台湾统一后发生人民群众再次支持“割据政权”或“台湾独立”势力,再次发动“反共”和“反华”的政变或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就必须提前争取,自下而上的引导工作和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让台湾“割据政权”把坏事做尽,我们只做好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

  第三,争取台湾同胞身份认同。台湾同胞在大陆生活及发展是当前新时代涉台政策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台湾同胞愿意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做贡献的同时,逐步完成两岸同胞身份的一致化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围绕当前台湾同胞国家认同以及祖国认同是否能够不断进步和加强认同的重要指标。台湾同胞长期的受到“割据政权”压迫以及阻碍对祖国的认同,不止在岛内没有完整的思想自由在大陆亦被牵制,这些问题必须要回归到台湾“割据政权”是否合法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提到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而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更有台湾代表出息参会。这说明了当前的问题就是台湾虽然仍主权在中国祖国的领土并未遭到分裂,但台湾人民仍然被“非法”的政权给垄断和控制。

  第四,明确台湾同胞就是中国公民。要强调台湾同胞天生就是中国公民的身份,并且中国公民的定义要扩及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不是台湾同胞要成为大陆人才能享受到完整的公民权,而是台湾同胞天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自然享有中国公民权利与义务,不去赋予台湾同胞天生的身份,那么就会被台湾“割据政权”统治集团所赋予,那自然在国家认同上两岸认知上会出现对立,身份隔阂更是给“割据政权”的政治意识形态创造垄断台湾同胞的空间,甚至阻碍已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不敢和不能深入融合发展。落实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逐渐实现“同等待遇”认识到自身天生就是中国公民的法理依据,以此来解除“割据政权”对台湾同胞的绝对垄断。

  第五,开展培养爱国台胞骨干与建构台湾同胞国家认同工作。解决各种台湾未来可能遇到的政治问题其核心内涵就是培养台湾同胞中的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入岛入心,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培养入岛入心,进入台湾基层社会开展工作。从台湾爱国同胞的角度来说,在当下“促统”和“反独”的历史使命与但当中,台湾青年其实是具有非常辽阔的舞台,台湾爱国前辈在日本殖民时期曾说过说“欲救台湾,先救祖国”,现在无论是在大陆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贡献或是在台湾岛内支持祖国统一都是为“促统”和反独做贡献,尤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重新建构岛内外所有台湾同胞的祖国认同,或帮助台湾同胞参与融合发展。


文章来源:中评社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