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王平)针对马英九大陆之行,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2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询表示,马英九先生此访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愿景,反映了两岸同胞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共同心声,再次证明“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
相向而行,携手并进
朱凤莲说,马英九先生一行于3月27日至4月7日先后在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地参访,完成返乡祭祖的夙愿,带领台湾青年学生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走访重要历史纪念场所,感受大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马先生此访受到两岸各界高度关注,社会舆论普遍给予积极评价,对促进两岸同胞交流往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朱凤莲表示,衷心希望两岸同胞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
有记者问:国台办主任宋涛在武汉会见马英九时再次指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一家人,家里的事都好商量、要多商量,我们愿广泛听取台湾同胞的意见”。接下来大陆是否会和台湾各层面开展更广泛对话,收集“自家人”意见?
朱凤莲答问表示,宋涛主任这段话是指两岸之间的事情是我们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就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对话沟通找到解决之道。这段话也是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勾连外部势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损害台湾同胞利益、危害台海和平稳定讲的,既是提醒,也是警诫。
朱凤莲说,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基础上,广泛听取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的意见建议,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话协商,不断凝聚共识,不断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政策措施,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恢复扩大并不断深化,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共创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美好未来。
历史经纬清清楚楚
有记者问:近日,马英九先生来大陆祭祖、参访,受到大陆同胞热情欢迎;蔡英文“过境”窜美不仅被美方“冷处理”,还遭到海外侨胞、美国反战人士抗议。对此现象有何评论?
朱凤莲表示,相信大家都注意到台湾舆论的评价,认为“马英九努力拼和平,蔡英文将台湾带入险境”,马英九“用行动证明了‘九二共识’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两岸交流,化解敌意”,蔡英文“几乎完全倒向美国,把台湾推进惊涛骇浪之中”。
朱凤莲指出,马英九先生此访反映了两岸同胞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共同心声,对促进两岸同胞交流往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民进党当局勾连外部势力谋“独”挑衅,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严重损害两岸同胞利益福祉,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有记者问:对于马英九在大陆参访期间谈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蔡英文称是“1970年代过时的论述”,并再度提及所谓“两岸互不隶属”。对此有何评论?
朱凤莲指出,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清清楚楚,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法理事实明明白白。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也决不允许分割,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也决不允许改变。在两岸关系的法理和现实面前,所谓“两岸互不隶属”等谬论只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是非黑白不容混淆
有记者问:针对马英九返台后表示“九二共识”又活过来了,台陆委会称“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一致,民进党更声称“九二共识”不存在,谈何复活。对此有何评论?
朱凤莲回应指出,民进党当局有关言论完全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欺骗舆论。
她说,“九二共识”是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一国两制”是国家统一后的制度安排,提出远早于“九二共识”,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建议,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我们将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一道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坚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朱凤莲指出,“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是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民进党当局一再张冠李戴,企图误导广大台湾同胞,为其否认“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关系寻找借口、开脱责任。
对于萧美琴成为首个被两次点名制裁的“台独”顽固分子,朱凤莲指出,萧美琴充当外部势力“棋子”,肆意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不惜把台湾同胞推向危险深渊。我们正告萧美琴等“台独”顽固分子,大陆方面坚决打击“台独”分裂势力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执迷不悟、肆意妄为者,必将遭到法律进一步严惩。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