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岛夜话】从中国化到世界性?两岸妈祖信仰文化同宗同源之意涵及扩散影响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岛夜话      2023-09-27 10:59:23

  微信图片_20220517092646

  作者 柳金财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兼澄正书院主任

  近日大陆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意见》指出支持闽台妈祖宫庙,并联合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妈祖信俗”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同时,推进两岸闽南红砖建筑、妈祖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就此而论,大陆倡议“宗教中国化”建构自主性,并将妈祖文化从“中国化信俗”,推动具“全球性文化”特色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两岸及东亚区域传统妈祖信仰,更具现代化、时代化意涵及扩散性价值。

  台湾社会妈祖信仰盛行自清代,全台共有约1047间庙宇以妈祖娘娘为主祀神灵,散布各地。若加上不登记在册的私人神坛,数量高达3000多间。台湾祭祀妈祖之盛行,源自郑成功讨伐荷兰人占领台湾当时作战所祭拜的正是位于料罗湾顺济宫,其建庙年代为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因而以顺济宫为起点妈祖信仰随明郑在台治理扩散开来。

  妈祖信仰从原本只是移民原乡信仰,随大清收复台湾并加以传扬,成为治理台湾社会稳定人心重要凭借。1683年施琅攻占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曾借助妈祖信仰稳定军心,提升妈祖在台神圣性,因而在台妈祖庙数量逐渐攀升。清政府于1732年起开放凭证携眷渡台,放宽渡台政策,自乾隆始出涌现大量开垦移民,福建漳泉地区举家渡海来台者众。1860年台湾开港通商后更迎来建庙的小高峰,渡海移民以漳州人、泉州人最多,故漳泉妈祖信仰与移民们一同渡海来台。

  妈祖常为文人雅士所尊崇,故在台湾社会渐渐形成信仰风潮,台湾官民称妈祖为“天后”,甚至衍伸“天上圣母”的称谓。 “天上圣母”是信徒对妈祖尊崇的称呼,意指神圣的母亲、在天界的母亲。毋庸讳言,福建的妈祖信仰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拥有特殊历史文化意涵及地位,在信仰上影响台湾民众和社会及扩大化至东亚区域。

  首先,妈祖信仰文化及祭祀圈具扩展性及传播性。台湾社会广泛传播的妈祖信仰,不仅已逐渐内化为台湾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妈祖信仰的发展及民俗风尚,已成为台湾民众的精神支柱,发挥人格调适、社会整合、文化认同等特殊的社会功能。

  妈祖信仰从主要发散中心大陆福建湄洲岛,扩及于沿海之浙江、广东、海南、胶东半岛等地区,并随移民传至于台湾、琉球、日本、新加坡等,乃至于越南与朝鲜半岛尊其为“护国庇民”的海洋女神,伴随“文化全球化”及“宗教中国化”辩证发展,妈祖信仰文化护国利民、利益众生,成为一种守护和平、安全之神。

  其次,妈祖信仰与佛教融合、信仰功能多样性。闽南一带的佛教临济宗禅师,视妈祖为“慈航观音”之化身。台湾社会知名的妈祖庙,包括北港朝天宫、关渡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大甲镇澜宫、新港奉天宫、松山慈佑宫、丰原慈济宫、西螺福兴宫等,皆因临济宗为主的禅师分香来台建庙,现仍有许多妈祖庙以佛教礼仪展开祭典,如北港朝天宫(几乎只用佛教仪式)、关渡宫、西门町天后宫、大甲镇澜宫、松山慈佑宫、新庄慈佑宫、板桥慈惠宫等。这也显示传统妈祖民间信仰与佛教融合。

  我们归纳台湾先民从大陆跨海来台,有关流传妈祖信俗神迹传说,主要涵盖农、渔、养殖业,以降霖助农最为普遍,称为雨水妈、过水妈;消除瘟疫、病虫害;拯救台风、洪水、震灾;为信徒医病、护童的神迹。甚至清代,妈祖被传扬为官兵助战、平乱、驱逐盗匪之传说;中日战争期间,台湾社会亦有传扬妈祖显身传出“接炸弹”、“救军夫”等传说。信者视之妈祖神迹,质疑者批评为迷信,此亦凸显战争过程人民内心不安、心灵恐惧,藉助妈祖信俗获得心理慰藉,此确实在台湾民间社会普遍流传,也彰显妈祖信仰具有和平渴望与追求。

  复次,妈祖信仰常民化及建构“母亲之神”形象。随大陆汉人迁移来台开垦,逐渐落地生根,汉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亦从“唐山过台湾”,众多神祇也产生当地化、土著化现象,妈祖从原来海神转变成为多功能神祇,台湾妈祖被视为可谓“全能之神”。但台湾民间社会比较少以天妃、天后来称呼妈祖,而是以“家人”亲近般的称谓,如“娘妈”、“妈祖婆”、“婆仔”、 “圣母”、“姑婆祖”等。

  此种平易近人称呼使得人神关系,已从神灵与凡人的圣凡高低对应,转化为“亲情伦理”关系,此为妈祖信仰“常民化”的表征,这给予信众一种心理安全感、信赖感及稳定感,成为一种集体意象、集体信仰及集体疗愈,抚慰社会集体心灵。妈祖成为台湾民间重要信仰在于 “慈母意象”,已由海神信仰转化为“母亲之神”,因妈祖具母亲特质、慈母形象,广大信徒将对母亲依赖感投射到妈祖信仰,并扩及对先民来自祖地唐山原乡之思念。

  再者,闽台宗教具有同源共源意涵,利于建构闽台或两岸文化共同体。此意即许多台湾社会民众依照妈妈的形象来塑造妈祖,对妈祖造型即是对母亲意象,妈祖精神象征伟大慈爱母亲形象。这种形象不同于西方宗教的“创世主”、“造物主”概念,并非神创造宇宙万物;而是以平常平凡“慈母的形象”,守护民众庇佑信徒,妈祖意象正如同慈母般,温和、慈祥、包容、关怀,抚慰受创、不安心灵。从“宗教中国化”角度检视,闽台具有相同宗教、文化及族群关系,妈祖信仰文化利于建构两岸文化共同体,两岸妈祖信俗交流意味着两岸关系能够和平稳定发展。

  第五,台湾妈祖庙兴建、庙名及渊源受到大陆信仰圈影响。例如“关渡宫”初期草创于明郑永历十五年(1661年), 正式建庙于清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1661年石兴和尚自湄洲请来妈祖金身并建草篷祭祀。“闽台宫”分灵自马祖天后宫,马祖人在台开基妈祖庙,桃园市府列为马祖信仰中心。 “新屋天后宫”建庙崇祀初建于清治道光六年是为 “圣母祠”。

  尤其是“长和宫”根据湄洲祖庙史料记载,3尊神像中1尊“大妈”留在湄洲祖庙朝天阁正殿;“二妈”流向南洋,不知去向;“三妈”则为今日新竹市长和宫,称“湄洲祖庙正三妈”,为市定古迹。“顺天宫”祀湄洲天上圣母,又称地瓜寮妈 ,为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湄洲站身大妈。

  另外,“朝天宫”为台湾建宫年代最早的温陵妈祖庙;“魍港太圣宫”宫内奉祀为台湾第一尊明末雕刻作品的妈祖圣像;“六甲恒安宫”年为明郑成功欲据台湾作为抗清基地,向莆田湄洲屿恭迎三尊(软身)妈祖作为护军之神;“月港护庇宫”为台南盐水当地糖郊“崇兴行”,从湄州朝天阁迎来一尊妈祖,现所奉祀开基三妈又称糖郊妈。“朝兴宫”分灵自泉州天后宫,因泉州古称温陵故称为“温陵妈庙”。

  上述妈祖兴建可谓是与大陆福建湄洲妈祖祖庙或其他地方庙宇关系渊源流长,而台湾分灵之妈祖庙至湄洲妈祖祖庙或其他福建地区进香交流,成为两岸宗教交流盛事。从称谓来说,源自湄洲岛分香者称湄洲妈,泉州三邑分香者称温陵妈、同安县分香者称银同妈、安溪县分香者称清溪妈,漳浦县分香者称乌石妈;来自莆田称“大妈”,仙游为“二妈”、“惠安”称 “三妈”。

  最后,妈祖信仰形塑台湾社会集体经验与记忆。近年来有关妈祖活动兴盛,每年三、四月,台湾民间信仰中活力最蓬勃的妈祖信仰,透过各具特色遶境活动从北至南,其推动力主要是来自网络和媒体的宣传报导,著名Discovery频道曾将台湾“大甲镇澜宫妈祖绕境”与“麦加朝圣”、“梵谛冈耶诞弥撒”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活动”盛事之一。

  从妈祖信仰延伸祭礼规仪、民间传说与节庆习俗等人文活动,成为台湾社会汉民文化代表之一。台湾文化资产部门授证的重要民俗涉及妈祖信仰占五项,包括白沙屯妈祖进香、大甲妈祖遶境进香、彰化南瑶宫妈祖徒步笨港进香、北港朝天宫迎妈祖与云林六房妈过炉。妈祖信仰成为许多台湾民众内在驱动力之一,形塑台湾社会集体经验与记忆。

  尤其是妈祖遶境已成为台湾社会特色宗教活动,各妈祖宫庙相互合作持续强化形塑这个共有记忆,透过文化符号、社会资本、集体共同记忆型塑,形成难以取代的仪节特色。妈祖精神是以其扶危济困、救助海难的传说传扬闻名于世,妈祖文化已从两岸传播到东亚各区域。

  两岸妈祖宫庙保护非遗“妈祖信俗”,增进两岸民间往来,台湾社会是妈祖信仰的密集区和重要传承基地。自2009年以来,“妈祖信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遗”。两岸具有共同文化信仰传承,藉由地方信仰、地方民俗维护与创新,两岸民众共同守护和传承“妈祖信俗”文化。两岸民众具有共同宗教、文化信仰,妈祖信俗具有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及经济效益,可谓是两岸社会共同资产,更是“和平之神”。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