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很少事件比八十年前的红军长征更富有传奇色彩,更令人激情澎湃。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主力红军分途出发,历时两年,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转战二万五千里,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长征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壮丽的光辉篇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世界上有哪一支大军的统帅在紧张的行军作战之余写出千古传诵的壮丽诗篇?有,那就是长征途中的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诗词集》,分为正编和副编,正编收录了毛泽东的42首诗词,作于长征中的诗词就占了7首,分别是:《十六字令》3首,作于1934—1935年,描写作者在行军途中所经过的群山的险峻形势。《忆秦娥·娄山关》,作于1935年2月,词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毛泽东自己颇为满意,作者自注云:“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翻越岷山,是9月间的事,不久毛泽东从一张报纸中意外获悉,陕北仍有红军和面积不小的苏区,他当即决定到陕北去,创建新的根据地,长征的落脚点最终确定,这对于一年多来深受丢失根据地之苦被迫四处转战的红军而言,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无怪乎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诗兴大发了。接下来的10月,毛泽东一连写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3首有关长征的诗词。且看《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诗只用八句,56个字,就写了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通过典型事件的描写,把红军所遇到的苦难以及一往无前、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姚雪垠评论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写行军打仗的诗很多,都是着眼于写行军之苦……歌咏长征的诗人就是三军统帅,历史上不曾有过。诗人以如此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写艰苦卓绝的长征,而且艺术上达到如此高的成就,不仅历史上未曾有过,而且今后也很难再有,此诗可谓千古绝唱。”评语画龙点睛,入木三分,并非过誉。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颇为得意的诗作,也是毛泽东最早公布于世并传到西方的诗作。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把这首诗抄给了他,斯诺把这首诗载于《西行漫记》中,于是毛泽东“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斯诺语)形象在西方广为人知。毛泽东还曾把这首诗亲笔手书赠给在他身边工作15年的卫士长李银桥,作为临别赠礼。毛泽东逝世后,在毛主席纪念堂休息室的墙上,挂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让杰作与伟人朝夕相伴。
毛泽东不仅以诗作吟唱长征,还曾以热情洋溢、无比自豪的语气高度评价了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想必作者在写这段话时,心潮澎湃,情难自已,长征在他心中,的确印象太深,永志难忘。
不仅仅是毛泽东,每一个长征的亲历者,对长征何尝不是刻骨铭心?过草地时,周恩来病倒,身体极为虚弱,连平地走路都极为困难,是彭德怀组织担架队,陈赓自告奋勇任担架队长,与萧劲光、杨立三等指战员硬是把他抬出了草地。周恩来在弥留之际,最想听的就是《长征组歌》,或许他是想借此回忆昔日的战友,或许他是想借此缅怀艰苦卓绝又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或许他是想借此给自己心灵以深深的慰藉……
岁月很难抹去心灵深处的最深刻记忆,时过50年,曾三将军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作序,依然“清楚地记得,一位和我并肩而行的战友,夜间我们背靠背休息,第二天他却再也没有站起来,牺牲在茫茫草地上”。他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犹豫彷徨是可悲的,埋怨牢骚是可耻的,动摇退缩是可鄙的。”他的序言标题就是“沿着长征的路继续前进”。
对长征念念不忘的还有老革命家廖承志。在长征途中的丹巴,他看到一对刚参加红军不久的年轻夫妻为了不让出生不久的孩子影响长征,忍痛将孩子送给当地一位孤寡无依的老汉。临别时,母亲流着泪水给孩子喂完最后一口奶,便轻轻地放下孩子头也不回地去追赶长征的队伍。目睹这一情景,廖承志很想把它画下来,但一拿起笔手就颤抖,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直到过了30多年,为了教育后代,他才将这幅画补画出来,并将这幅画和另一幅再现长征感人情景的画作送给女儿廖茗,在给女儿的信中,他写道:“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胜利的。你爸爸要说诉苦忆甜,自问五谷不分,惭汗无地。但吃苦也在长征时尝过。你们是在一帆风顺、温暖暖、软绵绵的温室长大的,千万要警惕,不要忘了本了。”这些亲历者,将生命的最美好年华献给了长征,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辉煌壮丽的诗篇。读这些亲历者的文字,我们不也是在读那个时代,读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无尽思索么?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