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平山团 与“子弟兵”的由来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7-24 19:05:20

  

  

  

  平山农村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

  

  河北省平山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上游,是石家庄西部的一个山区县,革命圣地西柏坡就坐落在平山县的中部。说到平山县西柏坡,人们都知道“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个原本极为平凡的小山村已经载入史册,成为平山人乃至河北人的骄傲。平山县还有一个值得骄傲、值得载入史册的团体,这就是平山团。河北女作家程雪莉用5年时间,从红色西柏坡出发,辗转2万里,寻找那个承载国家和民族骄傲的团体——平山团,而后用真诚的情感、真实的笔触,以5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平山团》,记录和礼赞了平山团一个个非凡而普通的人民子弟兵,挖掘了平山团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往事。这部著作由于“挖掘了崇高、悲壮、英雄,慷慨的伟大民族精神内涵”,而荣获中国报告文学最高奖——“徐迟报告文学奖”。阅读《寻找平山团》,可以让我们详细了解平山团和“子弟兵”的由来。

  1930年代初,平山县便燃起了革命的火种。1934年底,平山县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栗再温重返家乡,参与平山县委的领导工作,从此,革命的洪流在平山县汹涌澎湃、不可阻挡。1937年9月,在抗日前线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乘胜东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9月28日,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王震率部来到平山县洪子店,向平山县委的同志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指示精神,号召平山县的共产党员组织平山人民抗日救国,用生命和热血保卫家乡。时任冀西特委书记栗再温、平山县委书记王昭带领平山县的共产党员,迅速组成了10个扩军小组,分赴各个村镇宣传动员。一时间,平山县沸腾了,“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参加八路军,赶走小东洋”,抗战的口号响彻太行,抗战的标语刷满街巷,抗战的歌声激越嘹亮……

  参加八路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随时可能为国捐躯,因此,富于牺牲精神的平山共产党员带头参军。平山县委委员梁雨晴动员家乡的党员集体入伍,仅有60多户人家的猫石村一下子走出了34名八路军战士,梁雨晴担任八路军平山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一排排长。平山县第一位农民党员、第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李法庄,率领霍宾台村60多名青壮年赶赴洪子店集体参军。父子相随入伍、兄弟结伴参军、师生一同从戎的感人场面,出现在平山的山村、乡镇。短短1个月零3天,从12岁到50多岁的平山子弟,陆陆续续加入抗日队伍,组成了兵员1700人的平山团。11月7日,在一片激动人心的锣鼓声中,平山团离开洪子店,跟随120师359旅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1月,罗荣桓率领115师教导队来到洪子店,希望栗再温帮助扩充兵员,参军的热潮再度涌动,平山县又有1700名子弟跟随115师挺进鲁东南,成为115师的平山团。据统计,抗战期间,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陆续输送12065名英雄儿女参加八路军。

  开赴抗日前线的平山团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1938年3月11日,718团2营与717团在岢岚县三井镇围歼日军第26师团千田大队,毙伤日军300余人,俘虏日军28人;6月10日,718团2营、3营在浑源县南晋家庄战斗中,将日军300多人困在一条狭长地带,集中火力猛烈打击,毙伤日军100余人;9月24日至30日,718团团长陈宗尧率1营、3营阻击进攻灵丘的日军,占领有利地形,利用夜战灵活性,步步紧逼,竟然逼得日军100人跳崖……1938年11月,718团参谋长左齐在伏击日军运输大队的战斗中左臂受伤,白求恩大夫连夜为他做右肩关节离断手术,保住了他的生命。当白求恩得知这些小伙子都来自平山时感到十分惊讶,高兴地与他们攀谈,告诉战士们他刚刚从平山来,并用生硬的汉语发音说出“平山”两个字,战士们都笑了。白求恩对清一色平山子弟组成的平山团感情很深,在日记和信件中亲切地称他们是“朴实可爱的孩子”“穿着军装的劳动人民”,“他们平均年龄是二十二岁……通常是些大个子,六尺高,强壮而黝黑,一举一动又沉着,又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一种果敢的风度。为他们服务,确实是一种幸福……”经过白求恩大夫的精心治疗,平山团71名伤员重返抗日前线。

  1939年5月,717团在日军“扫荡”中被包抄,718团紧急驰援。在战斗中对日军形成反包围,展开近距离肉搏战。这次战斗激战7天7夜,共毙伤日军1000余人,其中击毙敌人600多人,俘虏敌人11人,仅3营战士王家川一人就杀死了8个日寇。此外,还缴获九二式步兵炮2门、迫击炮3门,轻重机枪22挺、步马枪800多支,战马200多匹。这一战打出了平山团的威风和英名,捷报传来,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于5月20日通令嘉奖平山团,授予平山团“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光荣称号,指出:平山团的全体指战员们,特别发扬了我八路军的光荣传统,不顾一切牺牲,最坚决地把深入的敌人歼灭在山地里,这是平山团全体指战员同志最光荣的胜利纪录。……你们是平山子弟的优秀武装,边区子弟的优秀武装,你们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这是“子弟兵”一词首次用于称呼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5月28日,《抗敌报》全文转发聂荣臻司令的嘉奖令,“平山团”“子弟兵”这两个词语不胫而走,传遍华北大地。

  为什么“子弟兵”这个称呼很快就能家喻户晓?因为它深受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指战员的喜爱,因为它饱含着人民军队和老百姓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因为它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的新型军民关系。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1940年春到晋察冀考察后,撰写了《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他在书中称颂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是在晋察冀生了根的抗日军。此后,“人民子弟兵”作为抗日军民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的亲切称谓,传遍全国,并沿用至今。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