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秦大一统思想的实践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7-25 16:35:00

自春秋以至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分治,群雄纷争,社会大裂变、思想大交锋、文明大转型,秦人、秦族、秦国顺应时代大变局,“天下大定”,改变了社会阶层建构及社会运行模式,统一国家运行和社会秩序,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统一治理体系。秦国没有简单模仿夏商周三代官制和分封制,而是逐步探索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国家治理制度,每郡设守、尉、监,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检察。郡以下设若干县,县以下还有乡、里、亭等基层政权机构。乡里实行什伍编制。郡县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中央集权的郡县治理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统一生产经营活动。一是统一编户。进入战国,秦国采取了“什伍”的户口编制,将居民伍家编为一伍,什家编为一什,一家有罪,其余家庭连坐。针对户籍管理有专门的《传律》,对户籍实施严格管理,国家从此控制了每家每户。二是统一税赋。以户籍为基础,秦国推行“舍地而税人”的制度,开始按户征收人头税,也称户赋或口赋。三是统一度量衡。配合统一赋役,统一度量衡标准,使民众较公平地承担国家赋税,用秦诏版“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四是统一货币。便于各行各业税赋统一,又实施统一货币,分为上下两等,上币为黄金,用镒为单位,下币为铜钱,重半两,故名秦“半两”。五是统一历法。秦统一天下后,将“颛顼历”推行全国,确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这些统一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统一全国道路交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交通网。交通网骨干由驰道和直道组成,还辅有水道。所谓“驰道”,即马车能高速驰骋的大道,驰道统一规定宽五十步,统一车轨为六尺,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道路。驰道是在六国旧道基础上修筑而成,著名的驰道有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等。直道由蒙恬率30万军队和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2年修筑,“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即南起陕西淳化的林光宫,沿子午岭主脉北行,经陕西、甘肃、内蒙古,直达包头西南的九原郡治所,全长1800里,是从咸阳到九原最近的道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修筑灵渠,历时5年,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水道,打通了南北水道交通,后构筑陆路岭南“新道”,打通了岭南与中原的陆路通道。秦始皇还首创了驿站制度,为“六合风同、九州共贯”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一全国水利体系。秦并巴蜀五十年,岷江经常泛滥成灾,庶民无积年衣食,秦国受益甚少。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令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既改善了蜀郡交通状况,又使成都平原成为可以灌溉的天府“粮仓”,“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决定修筑郑国渠,引泾入洛,历时十年建成,规模远超都江堰和灵渠,“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于是“关中为沃野”。秦并六国后,但南方珠江流域的大片土地还未并入王土。为攻占百越、收服岭南,秦朝决定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运河,建成灵渠打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统一军事力量。秦国的军队调动统一归秦王,秦王设太尉统管军政,临战选派将军出征打仗。军权高度集中于朝廷,地方只负责管理军政事宜。秦王政即位后,将领必须听从秦王的指挥与安排,要求军队的征调、将帅的授权都必须以国君的虎符为信物。任何军队的调发必须持符验合后方能生效。除虎符之外,秦国君下达的军令必须盖上专用的玺。秦国军事后勤保障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完整地体现中央集权统治,秦国军队的武器、铠甲、粮食、马匹均由国家统一提供,国家设有专门的武库。武器装备的体积、长度、大小、宽度都严格按照法律所规范的要求生产,对于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责任人也要进行处罚。秦国强大的骑兵力量所依赖的战马,采取国家饲养与民间募集相结合的方式保障供应。秦军实行二十级爵位制奖励军功,取消了传承久远、似难撼动的世卿世禄制,论功行赏,因功晋爵。因为秦人无论贵贱,“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于是“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总之,各大营军队的调动、统兵将领的选授、军事装备的生产调配、粮草的征调发放、将士军功爵禄的行赏等等,均须由国君掌握裁定。

统一思想文化。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后,秦始皇颁令对六国使用的文字进行整理,废除六国的异体字,罢“不与秦合文者”,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体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推行“书同文字”。秦始皇焚书坑儒,对那些“难施用”“不中用”的歪理邪说,不惜动用残酷手段,实行强制性的文化统一,确实也导致了文化损失。

统一六国后,秦王朝为了“行同伦”而开展的大规模“整饬异俗”活动,“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如云梦秦简《语书》有关于改易风俗、禁止私斗、规范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文告律令规定。这些举措,为超越六国文化、各地风俗而形成国家、民族认同及共同文化心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一全国法律。自商鞅变法始,秦国历代统治者奉行“主张法治,反对礼治”的法家思想,认为秦之富强,根基在法。经过历代秦王孜孜以求,法令日趋完备,凡事皆有法式。秦统一六国后,“除疑定法”“建定法度”,继续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产生活的法律进行完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条目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成文法。仅整理出的律名就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律、徭律、司空律、军爵律、置吏律、效律、传食律、行书律、内史杂、尉杂律、除吏律、除弟子律、牛羊课、傅律、戍律、捕盗律等数十个名目。梦睡虎地秦简对官制、土地制度、赋役制度、赐爵制度、租税制度、官吏考核制度、罪犯审讯制度、工匠培训制度、户籍制度、仓库制度、预算制度、文书制度、邮驿制度等,均有明确且详细的法律规定。秦帝国正是通过完善立法,追求在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构筑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

统一疆域和民族。岭南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区,幅员辽阔,为山川五岭所阻隔而远离中原。秦灭六国后不久,秦始皇发兵50多万击百越。公元前218年左右,秦军伤亡数十万仍未能收服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任嚣与赵佗率援军,经过苦战,终于征服了百越,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以阵亡30多万秦人代价,将东至海南,北至向户,南至越南中部收归秦朝版图。为巩固岭南,秦王朝采取了军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并“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促进了民族融合。另外,为解除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在河南地设置了九原郡,置三十四县,并在公元前211年北迁3万户,开发河南地,使这里成为了富庶的新秦,成为了抗击匈奴的后方基地。另外,秦朝对秦、燕、赵三国修筑的长城加以连接,建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巩固了北方边防,抵御了匈奴的入侵,维护了华夏文明。至此,“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通过稳定疆域,在承认文化、遵从法律的基础上追求域内华夷一体。

因此,秦的大一统,不仅实现了文字、疆域和华夏族三个层面的统一,而且还完成了度量衡、货币、历法、礼制、法律、爵位、官名、道路和行政统一,开创了历史新纪元,完成了中华民族国家观念和国家认同的历史跨越。

秦大一统国家体制的创立和构建,奠定了多元一体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进程。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