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我的解放战争》:一位战地记者的珍贵记录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8-12 14:28:34

    一位战地记者的珍贵记录

    ■刘建生

    1947年6月,刘邓野战军在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头,在陈粟野战军、陈谢集团的直接配合和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部队的策应下,实行无后方作战,以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共歼敌9万余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我们多数人所了解的历史过程和脉络。但是,对于这段历史的诸多细节,特别是当时一线官兵的战斗生活,不少读者可能知之不多。当年,一个名叫沈如峰的战地记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这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记述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在他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杂物柜中有一只小布口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十几本写满密密麻麻蝇头小字的袖珍日记本。这是沈如峰从1946年至1950年,作为驻第三野战军的新华社记者参加解放战争时写下的战地日记。最近,他的家人将这些日记梳理编辑成书——《我的解放战争》(中央编译出版社)。

    ▲沈如峰的日记原稿。

    ▲沈如峰的日记本。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又令人心痛的日记,是作者直面血与火、苦与难时书写的真挚心声。翻阅这本浸透硝烟的日记,可以让人走进战争,真切感受官兵在血雨腥风中斗争的艰辛。沈如峰以一个随军记者的眼光,如实记载了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战场的历史细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解放战争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贯穿于日记的另外一条主线,是沈如峰和他的恋人坚贞不渝的爱情。他对身处不同战场的恋人,有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份执着、热烈、坚定的感情也是支撑他事业乃至生命的另一个精神支柱。日记中,作者讲述了他们纯洁的爱情故事,也展现了革命者“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崇高精神境界。其中,作者寻找恋人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不间断写信给恋人的细节令人动容、耐人寻味。

    日记中,沈如峰还深情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教育、感召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忠诚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经历。他本是一名出身富裕家庭、缺少艰苦锻炼的青年学生。在党的教育引导下,他认真改造自己,努力学习进步理论,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信仰坚定的革命者。

    无论是革命战争的艰难坎坷,还是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无论是革命队伍的团结友爱,还是自我革命、自我约束的精神境界;无论是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还是老百姓争自由、求解放的由衷愿望,都体现在沈如峰的日记本里。这是对伟大解放战争的另一种诠释,为记录那段历史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细枝末节。作者亲临现场,记录战场上的点滴细节,把历史画面更具体、更细腻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感同身受。在书中,读者的思绪可以和铁流滚滚共进,体会官兵的所思所虑所盼,倾听来自个体生命的衷肠倾诉。这些鲜活的个人细节和个性表现,汇聚于伟大解放战争的立体成像,也给读者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意志是这样铸造的、人格是这样升华的、党的好儿女是这样成长的。

    沈如峰的两个儿子在整理编纂这本书时,对日记中时间、人物、地点错讹以及大背景疏漏等问题,都进行了细致处理。他们在文本中插入文字说明和编注,弥补了日记记载之外的时空和事件空缺。日记原稿里的字写得很小,且为繁体,有的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整理这数十万字的日记并不容易。他们在梳理这些文字时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既是出于对父亲的敬爱之心,也是出于对那段历史及英勇的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

    《我的解放战争》一书,能够带领读者品尝主人公所经受的苦涩艰辛,了解我军官兵在风雨中的殊死拼搏,让读者闻到战争的硝烟,听到历史前进的足音,触摸到官兵跳动的脉搏,从而更好地理解苦难与辉煌的种种不易。

    (图片由沈如峰家属提供)


作者:刘建生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