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赵朴初襄助新四军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9-06 16:56:44

倪强、黄成林著的《赵朴初传》中有“送‘垦荒’者”一节,写的是赵朴初襄助新四军的往事。

七七事变后,赵朴初作为中国佛教会主任秘书(相当于秘书长),与广大信众一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还担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简称“慈联会”)常务委员,常到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云南路(今云南中路)口的仁济善堂办公。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难民们为躲避炮火,纷纷逃进租界。他们露宿街头、无家无食,据当年《立报》载:“难民不下130万人。”

淞沪会战失利后,国民党军队溃退西撤,上海成了“孤岛”,难民问题怎么处理,成了困扰赵朴初的一大难题。1938年春,得知新四军成立的消息后,赵朴初心中一动,何不假借“生产自救,移民垦荒”为由,将难民送到温州垦荒,然而再把青年送到皖南新四军去?

但那时要将人送出上海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要经费,二是要有合适的交通工具。赵朴初找到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难民赈济委员会主任黄涵之,此人手中掌握大量经费。赵朴初对黄说:“目前收容所有大批难民,一旦战事扩大,孤岛不复存在,难民将失栖身之所。现得知温州一带有许多荒山野地,且未遭日军践踏,经联系,那边同意接纳上海难民前去垦荒,交通经费需我们支付。”黄涵之正为难民云集上海街头之事头痛,于是满口答应。

经过一番运作,第一批700多名难民青年于1938年8月16日登上英商“太古”轮。为了掩护,船上还安插了不少乞丐、流浪汉等在里面,以此躲过了日本人在吴淞口的盘查。送走这批人,当天,赵朴初作有《黄浦江头送行》五言诗一首:“挥手汽笛鸣,极目楼船远。谈笑忆群英,怡怡薪与胆。雄风舞大旗,万流归浩汗。同弯射日弓,待看乾坤转。”诗作对未来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1938年底,赵朴初又组织送去了第二批300余人。1939年初,再次组织送去300余人。党中央为此特电表扬:“能从日寇包围的情况下,从租界中送出大批难民支援新四军,这是上海地下党在党外爱国人士支持下完成的壮举。”

赵朴初曾说,把青年送到新四军中去,是他一生中所做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