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黄河奔流,波澜壮阔的历史涛声始终回响在人们的耳边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10-25 08:42:29

  黄河奔流

  ■孙现富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在河南省台前县的孙口镇拐了一个大弯,转弯角度达到90度,犹如鬼斧神工,气势恢宏。这里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将军渡”,这里铭刻着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以孙口为中心渡口,分别从多个渡口渡过黄河。在东西长约150公里的河段上,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渡黄河天堑,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12月,毛泽东同志评价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微微秋风中,我们一行来到“将军渡”。这里与山东省梁山县的蔡楼渡口一河之隔,是沟通豫、鲁两省的重要枢纽。虽然听说过很多这里的红色故事,但我还是第一次踏上这片热土。

  伫立岸边,放眼远望,滚滚黄河,奔腾向东,飞流激荡的波涛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犹如奔腾的千军万马,又如蓄势待发的巨龙。堤岸上,一块镌刻有“将军渡”字样的褐色巨石赫然入目。它的左前方,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巍然耸立,庄严肃穆,向人们昭示着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1946年6月,蒋介石在完成全面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准备后,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人民军队经过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和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中央军委给刘邓大军布置了新的战略方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黄河,直趋大别山。

  对于黄河防线,蒋介石充满自信。1947年2月,刘伯承、邓小平指示冀鲁豫区党委,在寿张镇南边的长刘村建立黄河河防指挥部,具体负责渡河准备工作。指挥部下设7个大队,共3000余人。指挥部全体指战员及沿河群众很快按计划完成了造船、护船、防守黄河、训练船工等各项任务。6月22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布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基本命令。

  按照刘伯承、邓小平的部署,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于6月27日先行秘密渡河,接应第1纵队,并配合第1、第2纵队行动。原在黄河南岸的独立第2旅接应第6纵队,并配合作战。第3纵队为战役预备队,视情况随第6纵队或第2纵队渡河。为我军主力顺利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就在我军加紧准备渡河时,敌人的破坏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

  一天早上,天蒙蒙亮,敌人乘着快船,向河北岸疾驶而来,企图用火炮炸毁我方渡船。当河防指挥部司令员曾宪辉用望远镜发现敌人时,敌船已经到达河中央。情急之下,他带领战士扑向河边,一阵猛烈的射击,将敌船击沉,多名敌人葬身河底。

  敌人的破坏阻挡不住我军的前进步伐。1947年6月30日夜,指挥部下达渡河命令。先遣部队的勇士们在船头架起机枪,迅速向南岸驶去,不到一刻钟即抵达对岸。敌人发觉后猛烈阻击,北岸解放军炮兵发起攻击,掩护部队过河。一夜间,国民党部队精心布置的黄河防线崩溃。

  作家管桦被将士们浴血拼杀、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所感染,即兴写下了《将军渡》这首诗歌。“啊!黄河,黄河,快快起风波,让我大军渡黄河……”恢宏的场面,磅礴的气势,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士气高涨、壮怀激烈。

  黄河防线被突破,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极为震惊,仓皇调动3个整编师和1个旅直奔鲁西南,企图钳击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将计就计,制定战术,战郓城、攻定陶、克羊山,历时28天,歼敌4个整编师约6万人,从而打乱国民党军的部署,打通了南下的通道。

  为了追寻这段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我走进了“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

  讲解员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当地政府在当年大军渡河旧址上,规划建设了“将军渡黄河游览区”。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气势恢宏的纪念馆、栩栩如生的百米浮雕碑廊等红色地标,都在诉说着那段历史。

  纪念馆序厅中,雄伟高大的刘伯承、邓小平雕像显得格外壮观。背后是千船竞发、强渡黄河的宏大场景。栩栩如生的艺术雕刻,生动展示了刘伯承、邓小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势以及战士们豪气冲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当地文史专家介绍,之所以选择孙口为强渡黄河的中心渡口,党中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河床较窄,水势稳定,易于渡河;最为关键的是,这里是老解放区,群众基础好,与孙口一河之隔的鲁西南人民可接应和配合大军渡河作战。

  和我同行的朋友出生在黄河岸边,从小听着“将军渡”的历史长大。朋友记忆深处,是爷爷讲的故事。当年,为支持刘邓大军渡河,台前、梁山人民掀起了参军和支前的热潮,涌现了妻送郎、父送子、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过程中,渡口的水手和民工更是不顾敌人炮火阻击和空中敌机袭扰,在急流险滩中昼夜抢渡……

  77年过去了,黄河岸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我们不会忘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激荡场面;不会忘记沿岸人民支援前线,抬担架救伤员、推板车送军粮的感人画面;更不会忘记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无数优秀中华儿女。

  行走在当年刘邓大军渡河的地方,母亲一直念叨着,先烈们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现在的好生活都是他们用命换来的。站在黄河岸边,母亲让我给她拍张照片。取景中,我看到了距离“将军渡”不远处正在建设中的雄商高铁黄河特大桥,天堑变通途。人民生活便捷,祖国更加繁荣,这不正是先烈们为之奋斗的愿景吗?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宽阔的河面上,咆哮的黄河水似乎变得缓慢,在月光下静静流淌。只有那历史涛声依旧波澜壮阔,始终回响在人们的耳边。


作者:孙现富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