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新中国经济75年 | 大国工程(七)“三北”工程 —— 铸就中国北疆的“绿色长城”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4-10-25 09:32:54

新中国经济75年

  【导语】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南水北调、东数西算……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一大批惠及当下、着眼未来的大国工程相继问世,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一个个大国工程展现时代风范,筑牢未来发展基石,托举起亿万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中国梦,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在中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从东北的东三省,到华北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再到西北的青海、甘肃和新疆,横亘着一道万里长城。近半个世纪以前,与这条万里长城走向几乎相一致的,是一道同样延绵万里的风沙线。然而,经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40多年的治理下,这条风沙线已经变成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

2024年6月1日拍摄的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2024年6月1日拍摄的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为什么要建设“三北”工程?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尤其是被称为“三北”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三北”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

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治沙林带与沙漠交汇处(2023年9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治沙林带与沙漠交汇处(2023年9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母亲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面对“三北”地区日益严重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害,我国从1950年起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开展防护林建设,同时,在河北西部一些河流的两岸、河南东部的黄河故道、陕西北部榆林沙荒和新疆等地进行了防护林建设。已建成的防护林对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8年5月,国家林业总局有关专家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营造万里防护林改造自然的意见”。同年11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印发,标志着“三北”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先河。  


“三北”工程建设进展如何?

“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示意图。(图源:央视网)

“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示意图。(图源:央视网)

  “三北”工程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区、市)的725个县(市、区、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千米,南北宽560千米到1460千米,土地总面积435.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5.3%。

  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建设期限为73年,从1978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3508万公顷,建设任务完成后,可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三北”工程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条件之艰难,效果之显著,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2024年4月9日,在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人们在进行春季造林(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2024年4月9日,在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人们在进行春季造林(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目前“三北”工程建设时间已经过半,据国家林草局此前发布的数据,“三北”工程前五期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2023年的13.84%。新疆阿克苏、山西右玉、河北塞罕坝、内蒙古库布其……在这一个个生态修复、发生巨变的地区,都能看到“三北”工程的显著成效。

  如今,“三北”工程进入六期工程建设期。容易治理的已经治理了,剩下的多是立地条件差、必须攻坚的“硬骨头”。接下来,“三北”工程将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自2023年全面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来,各地各部门加速攻坚推动荒漠化防治进程。陕甘蒙宁四省区五地共同签订《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顺利推进了省际林草带断档盲点的治理。仅一年多时间,全国已实施287个重点防沙治沙项目,完成4000多万亩综合治理任务。 


“三北”工程取得哪些建设成效?

这是流经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黄河(2023年9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这是流经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黄河(2023年9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作为我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实施40多年来,历经了五期建设,在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方面获得巨大成效,筑起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防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在生态效益方面,“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自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风沙危害得到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护农促牧屏障日益完备。截止2020年底,五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527.12万公顷,40多年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

新疆柯柯牙景色(2023年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新疆柯柯牙景色(2023年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在经济效益方面,“三北”工程始终坚持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特色林果业和林下经济初具规模,绿色富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五期工程营造的经济林保存面积约26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约340万吨,年总产值达40.8亿元,帮助1500万农民脱贫,脱贫贡献率达27%。

  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道路绿化、城乡美化亮化等方式,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日益丰富,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三北”工程区人均森林面积已达0.26公顷。此外,“三北”工程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2018年,“三北”工程获得“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中国的“三北”工程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植树工程,预计到2050年工程完成时,防护林将延伸4500千米,直到中国北方沙漠边缘。英国《卫报》赞赏道,如果“三北”工程在2050年如期完成,它将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人造“吸碳海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三北”工程的成效不断显现。未来,“三北”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还会为建设美丽中国带来更多新的惊喜。


  (资料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网)



责任编辑:姚思寒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